9月22日20时,天山脚下,荒漠边缘。趁着第三师红旗农场的天空还是一片透亮,今年68岁的蔡水发一边用“广普”打电话,一边招呼货车进场拉货。
这是新疆时时鲜水产公司本月发出的第三批海鲜,其中有石斑鱼、白对虾、青蟹、小青龙等多个品种。“下一批海鲜已被香港客户预订。”公司创始人蔡水发说,8月起来自全国各地订单越来越多,今年200多吨海鲜还没“上水”就已被抢购一空。
沿天山山脉北行,在距离红旗农场120公里外的哈拉峻盐湖,蔡水发的团队在盐湖边上全力建设新的基地,那里规划1000多亩共24座现代化巨型养殖车间,配套育苗场、饲料厂和晾晒场。“基地建成将进一步增加产能,丰富产品,让更多人实现‘新鲜’自由。”蔡水发说。
蔡水发来自广东湛江,那里被叫做中国海鲜美食之都。2020年3月,他到新疆哈拉峻盐湖游玩时感慨:“景美、果甜、人好、地大物博,就是缺了点海鲜。”长期从事海鲜批发的蔡水发不仅深谙海鲜的魅力,也洞察到新疆海鲜背后的商机。
在荒漠边上养海鲜?当时不少人提出质疑。他不听,几天后,便邀请长期在北部湾海域从事水产养殖的“土专家”陈家珍到新疆考察。站在天山脚下,陈家珍看着苍茫芒的盐碱地陷入沉思。这里在亿万年前也是浩瀚的海洋,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这片土地还藏着多少有待开发的宝藏?
陈家珍抓了一把盐碱地上的草,看了看,尝了尝,一股熟悉的咸味涌上味蕾。“这就是湛江沿海地区常见的‘盐卤草’!”陈家珍兴奋地告诉蔡水发,看到这个草,就看到养出海鲜的可能。
到离大海最远的地方养海鲜,几名湛江人走过不凡的3年。他们辗转来到红旗农场,在荒地上盖大棚、铺地膜、造鱼池。蔡水发还找来两个侄子前来管理,一伙人把几百万积蓄陆续投入研发,三年间没有离开新疆。
新疆第三师红旗农场新疆时时鲜水产养殖基地里,蔡水发(中)和侄子们正在查看石斑鱼的生长情况。
在荒漠边上建养殖厂房,关键是食品安全、生态循环,最重要的还是“零排放”。几年来,陈家珍发明5项有关零排放、零污染的技术专利,运用“海水还原法”打造生态小海洋。“过去常用的是‘添加法’,在淡水资源上添加材料,多少会造成环境污染。”陈家珍说,“但这是新疆,不能向大自然排放任何有害物质。”
经层层技术攻关,2021年3月,他们利用当地地表盐碱水还原出与天然海水相似度达99%的海水,水里鱼游虾嬉;2022年8月,在红旗农场盐碱地上试养海罗非和南美白对虾;今年5月工厂化养殖成功,每立方米水体收获20斤海对虾、70斤海鱼,这是新疆首例成功的海水养殖。
嘉会镇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产业转型上持续发力,着力寻求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水循环高密度养鱼项目,为嘉...
9月22日20时,天山脚下,荒漠边缘。趁着第三师红旗农场的天空还是一片透亮,今年68岁的蔡水发一边用广普打电话,一边招呼货车进场拉货。 这是新疆时...
央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记者马喆)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渔业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