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国内水产养殖中国海洋大学在可持续水产养殖研

发布日期:2025-02-15 20:20浏览次数:

  水产养殖业贡献了全球半数以上的水产品供应,其中我国产量占比高达58%。然而,伴随着依赖颗粒饲料、增氧设备和高密度放养的集约化发展带来的产量激增,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氮磷等营养物排放也日益严重。因此,当前水产养殖面临着棘手的矛盾,即追求单一目标往往以牺牲其他目标为代价。例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虽可减少用水和污染,但能耗的显著增加又会推高碳排放;而池塘养殖等低能耗模式又存在污染难题。如何破解这一涉及增产、控污、减排的“不可能三角”成为我国和世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董双林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通过战略性调整养殖结构和模式,有望破解这一“不可能三角”,并提出了分阶段破局方案。一是生态转型期(2050年前):调整主要养殖系统的年均增速,即养殖产业与可持续指标协同发展,比如,推广近海非投饵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可持续性高的系统,限制近海投饵养殖、投饵池塘养殖等可持续性低的养殖模式,改造陆基RAS等养殖系统。至2050年,可实现与2021年相比氮排放减少6.9%、淡水用量降低8.9%、土地占用缩减7.1%,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达峰后随可再生能源普及而迅速下降。二是绿色养殖期(碳中和后):转向清洁能源驱动,将治理重点转向养殖系统营养物减排。至2050年,产量虽仅增加0.2%,但资源消耗和能耗将显著减少。后碳中和时代必将催生更多创新性技术,如藻类饲料研发、池塘甲烷收集、人工智能驱动的资源优化等。

  在全球应对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中,中国破解“三重困境”的实践或将为各国提供启示。在气候变暖、人口激增的背景下,水产养殖将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蓝色食品,更要避免让地球淹没在污染中。本研究证明,只要政策、科技与生态智慧实现有机结合,在复杂的困局中也能找到破解之道。

  中国海洋大学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董双林教授是本文的第一作者,董双林教授和董云伟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外,厦门大学曹玲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文静、黄铭、孙云霞、张宇洋、于双恩、周演根、李丽等老师和研究生对本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