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水产养殖场肥西县科技特派团引领推进水产绿色

发布日期:2024-12-06 20:04浏览次数:

  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水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科技特派团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重要桥梁,其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肥西县依托科技特派团优势,着力打造集绿色养殖、休闲文旅、水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科技与生态并重、质量与效益兼具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现有科技特派团:8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5个;管理上制定出台了《肥西县科技特派团管理办法》。8个科技特派团涵盖稻渔、种植水稻育种、蚕桑、食用菌、苗木花卉、深加工、碧根果、畜禽产业。2024年特派(团)员在平台统计,开展线余次,截至第三季度末培训人次达6056人次,8个团总共服务企业432家,领办创办经济实体55个,截至目前,已促企业合计增收3243万。其中稻渔科技特派团服务中较为突出,为该县10.5万亩(其中池塘养殖6.8万亩)渔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创新与推广方面,引入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化装备及环保材料,如精准投喂系统、生态净化技术等,有效减少了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养殖模式革新方面,通过示范推广循环水养殖、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等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友好型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培训与教育方面,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其应对市场变化和环境挑战的能力;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方面,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绿色养殖标准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幅度提升科技对渔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23年水产品年产量约4.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24.3亿元,荣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先进集体等称号。

  坚持生态兴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全县已开展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7260亩,示范推广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养殖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率100%。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稻虾、稻鳖、稻鱼共养,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6万亩,创建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2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加快工厂化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池式、圈养桶、集装箱式等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现有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面积约5000㎡,已建设1000平方米以上集约高效、节水省地、健康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基地2个,基本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聚焦科技强渔。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渔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优化水产种苗繁育。推进10家县级水产原、良种场升级改造,加强种源保存和供给能力建设,其中3家已获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依托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农大等科研院所,成立省级专家工作室2个、市级专家工作室5个,围绕小龙虾、鳜鱼、甲鱼等特色水产品开展技术攻关。与安农大共建合肥首家“水产特色试验站”,为规模“火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强化数智赋能支撑。超20家渔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其中2家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搭建肥西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接入规模化水产养殖主体等,形成决策分析一张图。

  着力延链富渔。持续优化县域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强链补链,拓宽增值空间。加强优质品牌建设。全县渔业领域累计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24个,“皖美农品”产品品牌2个,“浮顶山”牌稻虾米连续3年获得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和优质渔米大赛(籼米)金奖。推进渔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导企业由单一养殖生产,转型发展垂钓、观赏、餐饮等业态。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县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6家(其中级2家),年接待人数约24万人次。做好加工增值文章。培育飞菲食品等优质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小龙虾自动化生产线,开发整虾、虾尾、虾仁等多种深加工即食、冰鲜和熟食系列产品,年产值3500万余元。

  科技特派团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态保护需求。未来,应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共同构建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郑高峰 胡基军)

  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水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科技特派团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重要桥梁,其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肥西县依托科技特派团优势,着力打造集绿色养殖、休闲文旅、水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科技与生态并重、质量与效益兼具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目前,全县现有科技特派团:8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5个;管理上制定出台了《肥西县科技特派团管理办法》。8个科技特派团涵盖稻渔、种植水稻育种、蚕桑、食用菌、苗木花卉、深加工、碧根果、畜禽产业。2024年特派(团)员在平台统计,开展线余次,截至第三季度末培训人次达6056人次,8个团总共服务企业432家,领办创办经济实体55个,截至目前,已促企业合计增收3243万。其中稻渔科技特派团服务中较为突出,为该县10.5万亩(其中池塘养殖6.8万亩)渔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创新与推广方面,引入现代生物技术、智能化装备及环保材料,如精准投喂系统、生态净化技术等,有效减少了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养殖模式革新方面,通过示范推广循环水养殖、多营养级综合养殖等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友好型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培训与教育方面,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其应对市场变化和环境挑战的能力;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方面,协助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绿色养殖标准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幅度提升科技对渔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23年水产品年产量约4.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24.3亿元,荣获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全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先进集体等称号。

  坚持生态兴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全县已开展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7260亩,示范推广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养殖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率100%。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稻虾、稻鳖、稻鱼共养,累计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6万亩,创建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2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家,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加快工厂化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池式、圈养桶、集装箱式等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现有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面积约5000㎡,已建设1000平方米以上集约高效、节水省地、健康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工厂化设施水产养殖基地2个,基本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

  聚焦科技强渔。积极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在渔业领域的转化应用,加快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优化水产种苗繁育。推进10家县级水产原、良种场升级改造,加强种源保存和供给能力建设,其中3家已获批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依托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农大等科研院所,成立省级专家工作室2个、市级专家工作室5个,围绕小龙虾、鳜鱼、甲鱼等特色水产品开展技术攻关。与安农大共建合肥首家“水产特色试验站”,为规模“火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强化数智赋能支撑。超20家渔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其中2家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搭建肥西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接入规模化水产养殖主体等,形成决策分析一张图。

  着力延链富渔。持续优化县域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强链补链,拓宽增值空间。加强优质品牌建设。全县渔业领域累计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24个,“皖美农品”产品品牌2个,“浮顶山”牌稻虾米连续3年获得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和优质渔米大赛(籼米)金奖。推进渔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导企业由单一养殖生产,转型发展垂钓、观赏、餐饮等业态。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县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86家(其中级2家),年接待人数约24万人次。做好加工增值文章。培育飞菲食品等优质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小龙虾自动化生产线,开发整虾、虾尾、虾仁等多种深加工即食、冰鲜和熟食系列产品,年产值3500万余元。

  科技特派团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机制,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生态保护需求。未来,应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共同构建高效、环保、可持续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郑高峰 胡基军)

  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水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对水产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成为当务之急。科技特派团作为连接科研与生产的重要桥梁,其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