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

IF 10384国产1区期刊迎来新主编?福建热作科技期

发布日期:2023-11-30 17:13浏览次数: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研究员担任《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中、英文版)新一届编委会主编

  曹晓风,女,1965年5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党员,植物表观遗传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1988年曹晓风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3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研究员;200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2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生命世界充满未知与奥秘。我自幼喜欢观察生命现象,中学时加入了学校的生物小组,高考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生物系,自此开启了我的生命科学研究之旅,也开始了我与科技期刊的不解之缘。

  我研究生期间有两项重要工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当时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发表论文是一件非常让人自豪的事情。这让我备受鼓舞,也对我的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从开始阅读文献到后来发表论文再到加入期刊编委会从事办刊工作,我对科技期刊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特别是从海外留学工作回国以后,看到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的差距,了解到国内科学家到国际期刊发表论文遇到的困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科技传播媒介,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因此我对办刊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非常愿意为之投入和付出。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中、英文版,下同)是“两刊”系列期刊之一,办刊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以来,《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坚持服务我国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推动和见证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2008年“两刊”改革以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的支持下,在王大成院士、李家洋院士两任主编的领导和编委会、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期刊发文量大幅增加,发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快速提升,学术指标取得突破性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我非常荣幸地加入了编委会,担任副主编,10年间亲历了《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从困境走向良性发展、取得快速进步的过程。王大成院士和李家洋院士为办好期刊殚精竭虑、倾情投入,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我衷心感谢前辈们为期刊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向曾经支持期刊发展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

  受学部委托,我将接任《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新一届编委会主编,对此我倍感压力。为接好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把期刊办好,下一步,我们主要的工作要围绕着加强优质稿源内容建设,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内容质量,同时要做好传播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办成受广大科研工作者欢迎的,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学术期刊。

  新一届编委会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的140多位各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组成,具有较强的学术权威性和很高的办刊积极性。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期刊一定会越办越好。在此,我代表编委会真诚地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关心和支持《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发展。臻于至善,追求卓越。站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让我们一起向着“建设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目标锐意进取,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征程上作出新的贡献。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