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

“福建粮仓”新“丰”景-新华网!三明是闽北还

发布日期:2024-10-14 12:06浏览次数:

  阡陌纵横,田畴似锦,秋风过处,稻浪翻腾,跳跃出丰收的音符,正所谓“天高云淡阔,万里谷粟新”。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牢记“国之大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福建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

  南平,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水稻种植历史,如同血脉一般深植于这片土地。

  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南平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历经千万年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加之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为水稻等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2018年,位于浦城县管厝乡的牛鼻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农耕生产用具,考古人员还在文化层和灰坑中发现了炭化粳稻种子,测年距今4800—5300年。

  这是中国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标本之一,也证明闽北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稻花香”。

  “嘉禾之乡”,这是千年古邑建阳的又一称谓,其由来可上溯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出现“一本十五穗”的稻子,农民称其为“佳禾稻”,宋理宗遂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达26年之久。

  “闽地米粮川”“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流传多年的俗语称道,折射出闽北作为“福建粮仓”的悠长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闽北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改革开放,更是让蕴藏于广袤田野的“生产力”尽情释放。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南平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和高产良种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和农药得到广泛使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南平耕地质量好,宜种粮且多产粮。1953年到1985年间,不仅自给自足,还按部署,把余粮调到其他地市。”已从南平市粮储局退休的李涛,1982年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在粮食部门工作。说起“福建粮仓”的担当,这位获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老粮人”,自豪感溢于言表。

  目前,全省5个级产粮大县中,南平就占了4个。每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23%以上,粮食不仅供应省内福州、厦门、莆田,还销往江浙等地。

  从20世纪70年代起,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南平市农科所科研工作者都要到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开展水稻育种科研。该所培育的101个水稻品种已累计在全国推广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201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来到南繁基地,对南平农科所选育的水稻品种增产潜力予以肯定。“他对我说,‘南平的水稻很有竞争力’。”回忆起十年前袁院士的指导与勉励,农科所研究员江文清记忆犹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也为江文清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点赞:南平制种基地的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全国种业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2023年,南平全市水稻制种面积达18.26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意味着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南平。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福建粮仓”,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来自南平市农业部门的数据,2019年至202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1万亩以上,产量从115.78万吨增加到118.82万吨,实现了五连增,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

  翻开厚重的历史,每一个盛世的出现,都离不开农业的繁荣;每一个盛世的描述,都绕不开五谷丰登。

  1978年冬,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户敢为人先的农民,摁下“大包干”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拂过闽北大地,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单季稻变成了双季稻,就连“斗笠丘、眉毛丘、蛤蟆一跳过三丘”的碎田块,也都插上了秧苗。

  一份尘封于档案中的《建瓯县东峰公社包产到户队长座谈会纪要》,带我们回到1981年:“边远山区和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贫困小队,实行包产到户之后,群众情绪之高,干劲之大,生产进度之快,质量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

  对农民来说,土地是生存的基础,也是精神的依托。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闽北农村人口流失加快,曾被视为“命根子”的农田,也面临被冷落的尴尬。出去的不愿意回村种粮、留下的不安心种粮,年老的种不动粮、年轻的不会种粮,“谁来种粮”成为亟待人们解答的新课题。

  改革,让农民彻底摆脱了“温饱”的困扰。也惟有改革,才能继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给农民吃下“定心丸”;顺应农民意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与地方抓粮积极性。

  的“福建粮仓”,在持续深化改革中不断夯实基底。

  走进顺昌县大历镇大历村大坪峡,昔日的山垄田经过整治已变了模样,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大坪峡这片山垄田比我想象中的条件要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承包下来。”通过土地流转,63岁的吴兴荣成为这片山垄田的“新主人”。

  大历镇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多为小而散的山垄田,“有人无地种”的同时,“有地无人种”。为此,大历镇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整合“碎片田”、长效治理低效地的“三步走”模式,把“地权变股权、小田变大田、亩亩变良田”,绘出了良田沃野新“丰”景。

  在光泽县李坊乡,各村支部将撂荒耕地经营权集中起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经营模式,让撂荒地变“金土地”。增排村昔日荒废的200余亩土地,由此而“苏醒”。村里引进永康水稻家庭农场,采取“村+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广水稻制种。目前已种植水稻131.7亩,预计每亩稻种产量可以达到200公斤,产值近3000元。

  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引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5家,推动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16.64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48.4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44.9%,累计培育省级示范联合体45个、种粮大户(30亩以上)10180户。

  1978年出生的建阳区小满农场场主廖志飞,吃过“不懂技术”的亏——小时候连镰刀都没拿过几回的他,2016年返乡创业,流转近70亩土地种粮,“看着别人样,跟着别人干,结果投入六七万元,忙活了一年,反倒贴了一万多元!”

  回想当年的“盲干”,廖志飞自己也忍俊不禁。后来如何“翻盘”?报名参加农民技能培训班,把技术学回家,来年选好合适的种子、瞅准施肥防治的时机、用上现代化的农机……如今他的再生稻每亩纯收益500多元。

  “以前跟着别人干,现在别人学。”在廖志飞的带动下,当地50多户农民成立起合作社,2000多亩水稻有了“科技范”。

  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丰产”,新质生产力在良田沃野上催发又一场变革。

  早在1999年,针对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等问题,南平选派第一批科技人员驻村服务,首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河。

  二十多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粮农送去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让种粮成为有奔头的事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就在上个月,在省级科技特派员陈学永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福建闽粮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水稻育种无人机授粉试验喜获成功——采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水稻授粉,与传统人工方式相比,授粉率提高了5%~10%,人工成本则降低了90%!

  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播、自动化收割、一站式烘干……如今,越来越多的粮农已告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汗水农业”正化身“智慧农业”,人们再不用“看老天爷脸色”,再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

  “今年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量739公斤,比去年还高了1公斤。”稻花香里说丰年,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种粮大户陈兆武讲起了种粮新门道,“各种现代化的作业方式,既改善土壤环境,增强土壤地力,还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让水稻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科技化。”

  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忙。光泽县蓝天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健这几天都在忙着统筹安排农机手的工作。2011年,他从北京返乡种粮。“现代农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是只见机器难见人的农业。”陈健这般理解自己的新职业。如今,蓝天合作社已拥有40余台(套)农机设备和工厂化育秧温室等,机械化服务的农田面积达1.7万亩。

  2023年,南平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7.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

  新农人、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带来“福建粮仓”的时代之变。“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福建粮仓”更有力地承载起国事民生、“国之大者”。

  老少齐上阵,东家帮西家,这是昔日闽北乡村农忙时节的景象。如今,种粮也讲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山边自然村,年近古稀的村民杨玉映流转了55亩地种水稻。“人能闲得,地怎么闲得?”他看不得村里的地因没人种荒着。

  老人敢种粮,是因为有当地亿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撑腰”。“现在种粮轻松了,把地全托管给合作社,没费我一点工夫。”杨玉映说,现在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种田只等插秧、治虫、割稻的时候到田边,动动嘴皮子,看着机器把活干完。

  2008年,建瓯市富农农化有限公司与坤口村村民联合组建病虫害统防统治防治队,村民根据自愿原则加入,由富农公司负责水稻病虫害防治。两年后,建瓯市富农植保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登记注册,服务范围扩大到南平、三明、宁德等地,防治面积也由最初的98亩增加到3.5万亩。

  自此,各类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在闽北涌现,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

  2019年,建阳区开展“互联网+农机”探索,在省内首创智慧农机服务管理平台,以“滴滴农机”新模式,实行订单式作业,让“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农户得实惠”。

  2023年底,建瓯市农耕服务中心成立,16家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入驻,实行从种到收、从技术服务到贷款支持等全程“保姆式”服务。“成立农耕服务中心,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强化要素保障,解决‘怎么服务’问题,让农民种田‘省钱’‘省事’‘省心’。”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德军如是说。

  “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稻谷”,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福建粮仓”日益丰实。

  要多种粮、种好粮,更要卖好粮、增效益。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共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种粮也被赋予了更厚重的内涵。

  从在外销售以浦城大米为主的农产品,到回乡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大米产业链,“归乡人”钟安森用了四年多时间,在家乡的土地上悉心耕耘“一粒米”,致力擦亮“浦城大米”品牌。

  在一个个“钟安森”的共同努力下,承载千年传承的浦城“一粒米”,又在一二三产融合中绽放新芳华。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品牌价值达407.92亿元。

  产自建瓯迪口镇的“坡田大米”,珠圆玉润、晶莹剔透,享誉四方;产自顺昌大干镇的“干山米”,在明正德年间就进贡朝廷,素有“干山贡米”之称……

  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挖掘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更多南平“好米”出山进城,绘出业兴民富的新画卷。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