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3.7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23.63亿元,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110.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7.4%,成为三明市第二个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之一。项目带动强劲。2005年以来,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重点
建设项目达150项,累计完成投资41.2亿元。三年多来,通过项目业主投资、银行融资、林农投入等,全市向林业投入资金72亿元,同时大量的科技项目、优秀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向林业,为三明林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品牌带动强劲。全市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枚、国家免检产品4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0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5枚,居全省同行业首位。特色亮点凸显。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达57家,累积建成中药材和药用提取植物基地21万亩,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产业产值11.38亿元。全市现有竹林面积418万亩,2007年生产毛竹4985万根,鲜笋54万吨,全市笋竹业总产值达47.2亿元。2007年全市共接待森林旅游78万人次,实现收入7873万元。增收拉动明显。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林业要素市场的发育,拉动木竹原料价格的提升,如杉木中小径材每立方米价格由2004年的400元提升到现在的650元;毛竹价格由2004年的每根10元提升到现在的16元;各种枝桠材价格也从2004年每吨190元提高到现在的340元左右,从而有力地带动林农的持续增收。
(四)两岸林业合作平台提升。人员交往增多。三年多来,三明市先后接待来明观光考察的台湾有关人士1.42万人次,与台湾10多家社团组织和科研教育机构建立协作机制。技术引进增多。三明市先后依托三明学院成立闽台林业研究所、依托三明林业学校成立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累计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174个,推广面积13.8万亩。项目引进增多。三明市新批办涉林台资企业32家,总投资1.53亿美元,其中合同利用台资1.17亿美元,引进数额是实验区设立前全市历年累计总和的3倍。林博会作用明显。第三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专业会展,参会参展嘉宾客商1680人,其中台商42个团组486人;签约项目223项,利用外资和市外资金149.3亿元。实验区影响扩大。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台、金门日报等境内外媒体,先后报道三明林业对台交流合作情况,发稿总量达120多篇(条),在海峡两岸引起较大的反响。
(五)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三明市现有土地总面积344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842万亩,占82.5%,比试验区建立时提高0.6个百分点。现有森林面积2645.5万亩,森林覆盖率76.8%,比试验区建立时提高13.5个百分点;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15亿立方米、竹林储量3.88亿株,分别比试验区建立时增加800万立方米、1.13亿株。林业生态保护明显加强。三明市现有公益林728.6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5.6%;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116.7万亩;自然保护小区899处,面积123.6万亩;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17处,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及绿色通道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三明市区共有园林绿地面积899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24公顷,绿化覆盖率42.8%,人均9平方米;建成沙溪两岸景观绿化带21.5公里;境内高速公路、国道可绿化率达100%,省道可绿化率达80%以上;实现山中有城,城在林中,城中有水,山水城交相辉映。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遏制。三明市境内现有库容6亿立方米以上的3座大型水库周山林木葱茏,多年来未发生大的山体滑坡,确保水库蓄水、引水、调洪;涵养水源功能增强,连绵青山流水潺潺,山脚田头泉水咚咚,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自然水源。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三明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闽江流域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和谐。秋去春来,候鸟声声,在三明市区出现了数万只群栖的白鹭,尽显“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的自然景观。
20年的改革试验,不仅带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必须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林业机制、体制和政策创新。创办试验区,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试验探索,在局部范围内率先突破现行的某些政策和体制,为推进面上改革出经验、探路子。这就必然触及利益调整,引起各方面的制约,尤其是三明地处沿海腹地,经济相对欠发达,旧传统、老观念“惯性”作用大,束缚着人们的思维。为此,三明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一方面,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浓厚的进取意识和先行一步的胆略,鼓励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试验项目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用好用足试验区允许突破的功能,迅速开创全面探索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外部环境,适时推出改革试验项目,重点加以突破,探索解决集体林区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全面探索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共识共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化林业各项改革,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既要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又要审时度势、稳步推进,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二)必须把推进林业改革与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起来,积极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三明有74%的人口在农村,全市农民人均拥有的林地是耕地的11倍,林农耕山致富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也就找到了搞活农村经济、实现山区跨越式发展的途径。现代林业也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为此,三明市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角、更广的领域审视林业的地位和作用,主动站位、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主动作为。一方面,进一步树立山的优势在于林、潜力也在于林的观念,加大力度在山的优势上下功夫,在林的产业上做文章,借助林业机制、体制和政策创新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使三明林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林产特色得以集聚壮大,林业品牌得以广泛打响,从而促进全市经济增总量、壮实力,上档次、上水平。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构想,为实现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谋求新的商机,取得新的突破。实践证明,只有主动融入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也才能逐步把各种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融入林业资源范畴,为林业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必须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同加强领导、组织引导结合起来,充分发动广大林农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在各项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三明市始终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把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林业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探索上,既注意发掘引导和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办法,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使改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又坚持不折不扣地把政策措施交给群众,把改革的意图同群众的自愿选择结合起来,自上而下加以引导,自始至终抓好督查,保证改革依法依规,不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在利益调整上,坚持从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直接利益着手,注意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对使用集体林地的,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林农生活水平、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林地使用费征收标准,确保村集体从林业发展中得到长期、稳定的收入。实践证明,只有真情关爱林农,真心理解群众,才能真正把林业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房产优势:标的物所在地交通较便捷,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周围各种生活、商业、娱乐设施配备齐全,区位条件整体状况较为优越。...
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203.7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23.63亿元,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110.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7.4%,成...
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地处福建西部的三明市近年来重点开展林权登记管理机制、林地规模经营机制、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票制度、林...
1956年,福建省有关部门在三沙设立了闽东渔场指挥部,统筹管理全省渔业生产。1958年,福建省渔业公司在三沙建立,从此繁华了三沙,开启了一代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