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线万左右。闽南话使用区域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少数民族(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四处流动,结果漳泉两语混淆,全台除了宜兰、鹿港等少数地区保存其较纯正的口音以外,其他各地都普遍通用一种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新的闽南语,语言学家洪惟仁(1987年 ,1-2)将其称之为“漳泉滥”(彰泉混合的意思)。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这里很多的网红,不止沙县和大田。城里的钢铁厂,美得像花园。麒麟山的脚下,就着擂茶吃拌面 林启得说,自己唱这首歌是带着...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线万左右。闽南话使用区域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
全季酒店总投资约3000万元,装修建筑面积9977平方米,为一栋15层的高端住宿餐饮文化综合体,配套有大型停车场、会客中心、喜宴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
3月12日下午,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预制菜委员会、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外烩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2闽味到家必吃榜推荐活动启动仪式在晋江市隆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