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

这条大黄鱼“游”出福建“山海经”宁德水产

发布日期:2025-04-06 12:13浏览次数:

  翻开日历的下一页,“12”又变成“1”开头,“2025年”才有了些许实感。在挥手告别的2024年,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在我们身边,小事一桩连着一桩,“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民网福建频道推出《三件“宝贝”,聊聊福建这一年》系列短视频述评,讲一讲福建人身边“小事”背后藏着哪些“大事”。

  早些时候,宁德发布了国内首个大黄鱼产业标准蓝皮书,大黄鱼有了“成长手册”。去年12月初,宁德大黄鱼又“出差”去了趟北京,参加了北京推介周活动,希望千里之外的朋友也能尝到“海味”。

  宁德大黄鱼是海鲜界“朴素”的“顶流”,也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大黄鱼还“游”向世界,出口到60个和地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种群数量锐减,几近灭绝。八十年代中期,当地突破了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才解决了大黄鱼资源枯竭的问题。短短几十年间,宁德大黄鱼从濒临灭绝发展到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当地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基地。

  过去一年,“大食物观”是“三农”最热的词,一条条金黄鲜嫩的大黄鱼成了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烫金名片”之一。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粮食不能自给自足,怎么端牢“饭碗”?福建的回答是,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盘盘“家底”,福建有山、有海、有林,于是便决心向山地、海洋、森林要食物,建设“海上粮仓”,开发“森林粮库”,食用菌、茶叶、水产、笋竹等“钻出”山林、“跃出”海面。

  去年10月,福建率先在全国以省的形式,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持续做强做优临海蓝色、闽西北绿色、闽东南高优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到2030年,全省形成200条超10亿元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

  从数据来看,福建将“饭碗”端得很牢:田虽少,但福建依然实现了粮食面积、总产量五年增,单产九年增;水产品育苗覆盖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国最多,其中9个品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马上过年了,忙了一年的福建人把一桌子“闽味儿”的“团圆饭”端上桌,得有肥美的海鲜,比如宁德大黄鱼、连江鲍鱼;再来点儿“土土”的家禽,比如河田鸡、连城白鸭;还得有新鲜的菜品,比如南平笋竹和古田食用菌。舌尖留香、口中有福,是八闽大地的馈赠,更是代代相承的闽人智慧。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