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企业新闻 >

福建渔业加快推进福建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1-02 18:09浏览次数:

  今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做好“海”的文章,“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做好“海”的文章,向大海要发展,需要我们加快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发展休闲渔业既有利于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渔村的重要手段。福建是渔业资源大省之一,在发展休闲渔业上拥有独特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多部门先后制定《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福建省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工作方案》《福建省滨海休闲带民宿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年)》《福建省10个乡镇级海岛绿化美化提升规划(2021—2025年)》《加快休闲渔业发展创建“水乡渔村”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划文件,推动渔旅融合发展。2023年底,全省已有“水乡渔村”269家,获评全国最美渔村4家、全国休闲渔业精品示范基地2家、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0家,休闲渔业产值达17.81亿元,接待人数690.03万人。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休闲渔业住宿、交通、智慧等基础设施和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休闲渔业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对于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我省发展休闲渔业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渔旅融合发展不充分,渔文化保护和开发仍需加强,产业结构有待升级转型,管理服务与安全保障水平仍需提高等。未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快推进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一是发展休闲垂钓产业。结合深远海装备养殖试点、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标准化池塘改造、渔港建设、游艇码头建设等项目,规划布局沿海十大五星省级海钓基地,建设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开展船钓、岸矶钓、池钓、网箱钓等休闲垂钓活动,举办群众性垂钓赛事,完善配套设施和行业服务管理,打造新型海洋旅游目的地。二是发展“渔旅型”海洋牧场。在湄洲岛、诏安湾口等海域依托海上养殖设施,通过投放生态礁等方式,开发休闲海钓、渔事体验等产业;规划布局十大海上观光休闲牧场,重点培育打造南日岛等海洋牧场产业融合示范区,实现养殖业、休闲渔业、碳汇渔业、智慧渔业等融合发展。三是促进观赏鱼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福州(闽侯)金鱼产业园区集约型、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打造集金鱼繁育、研发、物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金鱼产业基地,争创级观赏鱼基地;发展海洋观赏生物繁育与景观生态工程产业,打造厦门海洋水族产业集散地,推动海洋观赏生物的进口、驯养繁育、科普教育和专业培训,促进产业链向水族景观、专用饲料、设施和维护等方面延伸。

  深化产业融合,促进创新发展。一是培育海洋旅游新业态。依托沿海众多渔港,建设一批集休闲垂钓、特色餐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渔人码头,规划布局十大海洋特色渔市(渔人码头);将休闲渔业与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滨海沙滩休闲、海洋公园建设等结合,推进十大海滨浴场、沙滩和水上运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游艇产业,打造集游艇设计研发、制造、休闲运动、旅游等为一体的游艇产业基地,规划布局十大滨海休闲游艇基地,着力打造多元化产业链。二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海钓基地等平台,促进休闲渔业与邮轮游艇、渔业工程装备、船舶制造等产业有机衔接;实施“互联网+休闲渔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休闲渔业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打造为休闲渔业从业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发展智慧休闲渔业,投资建设一批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渔港和休闲垂钓基地,建立在线预约、导航、支付等一体化服务智慧渔业平台,以便捷信息服务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强化品牌建设,重视市场推广。一是持续创建“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将产业发展和乡村扶贫、生态旅游项目相结合,提高补助金额,引导“水乡渔村”提升创建水平,围绕生态水产品开发、海洋文化创意等方面不断拓展功能,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规划打造十大滨海“水乡渔村”。二是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休闲渔业品牌。结合我省休闲渔业发展实际,完善“水乡渔村”创建标准,依托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厦门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活动,借助《美丽福建水乡渔村》《清新福建醉美渔村》等画册载体,培育“海上田园”“渔家乐”“休闲海钓”“福州金鱼”等品牌,助力水乡渔村扩大宣传、做强做大,在国内形成良好知名度、美誉度。

  活化文旅传承,探索保护开发。一是深入挖掘渔业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游客需求,丰富涉渔文旅活动,朝精品化、精致化方向发展惠安渔女、赶海拖网、泊船海钓、落潮耙螺、滨海拾贝、吃在渔家等渔村休闲项目,着力突出福建乡土特色和独特渔业文化内涵。二是进一步传承发展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址,结合教育文化科普、主题公园等融合展示,规划打造十大摄影基地;重视提升政策指导,及时转变地方观念,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风俗,增强提供“差异化”“有故事”“有品质”旅游体验的能力,为非遗文化开辟多样传承发展路径。三是探索“海洋非遗+数字文旅”融合模式。受地形地貌等影响,福建开发渔业资源在时间和地区性方面差异显著,传统渔业文化原生性强,还有许多资源和市场潜力有待挖掘,应对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优质资源与数字文旅的深度融合,加快休闲渔业产品业态转型创新,实现非遗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助力非遗活态传承的双向赋能作用。

  细化管理服务,完善保障体系。一是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加强渔港、码头、休闲垂钓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往渔区的交通条件,加强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管理体系,打造安全、舒适、愉悦的休闲渔业体验环境。二是健全休闲渔业服务体系。加强休闲渔业规划、设计、管理、技术的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完善休闲渔业中介建设;借助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和“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发展模式,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生产化水平;依托福建省渔业行业协会休闲渔业分会,把全省“水乡渔村”、休闲海钓基地等经营主体和游艇、海洋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主体起来,加强行业自律和交流,提高休闲渔业发展效益。三是推进休闲渔业数字化。围绕“智慧管港、智慧管船、智慧管人、智慧管渔”目标,打造“全景海视图”,开发“船讯通APP”,率先实现智控终端设备全覆盖、海上风险智慧感知告警,全方位推进海洋渔业数字化智慧化可视化管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本文为2023年度福建省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加快推进福建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