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

网箱养殖危害告别网箱养鱼 转产转出新生活

发布日期:2023-12-10 15:22浏览次数:

  网箱养鱼,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兴起到今年5月中旬,遵义境内河流最后一个网箱的拆除,历经30余年。

  30年来,通过网箱养鱼,不仅解决了遵义市群众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还成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可以说,网箱养鱼在遵义市水产业发展中,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网箱养鱼给库区水环境及航道安全带来的隐患和危害越来越大,拆除网箱养鱼已是势在必行。

  渔民上岸后,他们的生计怎么办?遵义市吃鱼问题又将如何解决?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播州区、湄潭县等地,走进渔民家中,探访网箱拆除背后的故事。

  市水产站站长赵谱远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在网箱养鱼开始之前,一般家庭很少在平日里买鱼来吃。

  遵义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多平地少,池塘面积更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传统的渔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群众对鲜活水产品的需求,但遵义市流域、水库众多,地下水丰富,这为发展设施渔业创造了条件。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遵义市开展了以网箱养鱼为代表的设施渔业的研究、试验推广和应用,解决群众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

  而后,随着乌江流域梯级电站的开发,相继形成了乌江、构皮滩、思林等水库,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库区移民利用水库进行渔业养殖。在这样的背景下,遵义市网箱养鱼大量兴起,其中,乌江水库是网箱养鱼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区域。

  由于库区群众发展网箱养鱼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就形成规模化发展,并出现了过度发展的状况。据市农委有关数据显示,遵义市乌江干流(遵义段)的乌江水库、构皮滩水库、思林水库,赤水河支流的圆满贯水库、杨家园水库及芙蓉江流域的鱼塘水库和良坎水库等在高峰时期网箱养殖实际面积达1690.5亩,其中规划面积551.2亩,超规划和无证面积达1139.3亩。

  由于网箱养鱼的过度发展,超过了水体的承载能力,水质逐渐恶化,给库区水环境及航道安全带来隐患和危害。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在2010年,遵义市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水域渔业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凡是未经批准的渔业船舶、网箱严禁下水,有一起取缔一起,并统一规范网箱的结构。2015年、2016年,遵义市各县(区、市)相继制定新的《养殖水域规划》,对未依法取得《水域滩涂养殖证》擅自进行养殖及超越水域滩涂核准面积的,依法拆除。

  2017年,遵义市又出台了《遵义市整治网箱养殖实施方案》,对依法取得水域滩涂养殖证但超越水域滩涂核准面积的和依法取得水域滩涂养殖证、养殖面积未超标的分别进行明确。按照有关节点要求,2017年12月31日,已全面拆除超规划和无证网箱养殖,剩余规划面积于今年5月15日全部拆除。

  芒种时节,在播州区石板镇池坪村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机器轰鸣,翻田插秧,一派繁忙的景象。

  说起曾经的养鱼历程,韩爱群满是回忆。1997年,韩爱群从市区来到播州区三合镇,开始了她的网箱养鱼之路。而后,随着网箱养鱼的过度发展,看着乌江水从最初的清澈见底到水体富营养化出现黑绿色,韩爱群心里是极度矛盾的。

  作为原遵义县渔业协会会长,在个人利益面前,韩爱群有着与一般渔民不一样的认识,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16年,响应当时的政策号召,韩爱群在卖完最后一批鱼后,主动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地方,成为播州区乌江水库第一批上岸的渔民之一。

  上岸后,由于对养鱼有着特殊的感情,韩爱群带着靠网箱养鱼积累的资金,入股了贵州山至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稻鱼综合种养项目,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所谓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回归传统农业的模式。每年春天,谷雨前后,把秧苗稻田,鱼苗也跟着放进去。放入稻田中饲养的鱼日常于田里畅游,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促进肥料分解、利于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控制病虫害等作用。同时,稻草又为鱼儿遮阴蔽日,通过水稻引来的各种昆虫为其提供天然饵料,让它们迅速“增肥”。在这片稻、鱼和谐共生的环境中,稻田养鱼、鱼养稻,实现生态价值、经济效益双丰收。

  根据调查显示,通过施用有机肥,稻鱼综合种养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可分别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营养大大提升。同时,由于机械化耕作,有助于稻谷增加产量约5至15%。据统计,稻鱼综合种养亩产值达5000元至10000元。

  如今,两年的时间过去,韩爱群通过稻鱼综合种养的大米,已远销上海、广东等地,并于2017年在第六届广东罗定稻米节上获得金奖。养出的鱼,在本地市场供不应求。而这片600多亩的稻田,在2017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全国稻鱼综合种养产业联盟示范基地等称号。

  同样带着对养鱼的感情,播州区铁厂镇的渔民朱大生,今年5月从构皮滩水库上岸后,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以鱼苗入股的形式,将库区达不到出栏标准的鱼放进了位于播州区鸭溪镇池塘内循环养殖示范基地,继续从事养殖业。

  池塘内循环养殖,是2012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在江浙一带试行的一项技术。去年,播州区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引进该养殖技术,积极探索低碳、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它是通过设备干预迫使水体在池塘内循环流动,把鱼放在固定的流水池中“圈养”,通过吸污、沉淀等工艺,对鱼类排泄物和残剩的饲料进行收集处理后再利用,为岸上瓜果、花卉等陆生植物提供高效有机肥,从而实现养殖废水零排放。

  和韩爱群不同的是,朱大生是今年5月被迫上岸的。虽然他明白,网箱养鱼终究有一天要被取缔,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那么快,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对于转产上岸后的生活,虽有诸多担忧,不过在市、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朱大生能继续从事他喜欢的行业,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在播州区试行成功后,全市各地渔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湄潭县石莲镇渔民王廷国就是其中一位。去年,王廷国就前去参观学习,今年5月将自己的网箱拆除后,在兴隆镇红坪村选址,开始了池塘内循环养鱼。

  鉴于多数渔民除了养鱼,其他生存技能有限,愿意继续从事养殖业的,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引导从事稻鱼综合种养、池塘内循环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对于发展其他产业的渔民,根据自身特长和意愿,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优先支持。目前,根据实际,播州区、湄潭县、余庆县等地均出台了辖区网箱养殖渔民上岸转产转业扶持方案,对渔民上岸后的生计进行安排部署。

  据统计,在遵义市县级及以上的农贸市场,以网箱养殖供给的鱼为主。网箱全面拆除后,群众是否再次面临吃鱼难、吃鱼贵的问题?

  省水产站研究员谢巧雄告诉记者,要解决渔业市场供应问题,一方面从眼前来看,要加大水产贸易,加强市场流通,及时补给市场缺口。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通过新建池塘,积极推广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以小水体出高产量,走节约、高效、生态的养殖道路。同时,通过稻鱼综合种养,发展特色水产品,丰富群众的“菜篮子”。

  赵谱远告诉记者,其实从2015年开始,遵义市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在播州区、湄潭县等地积极探索新型养殖模式。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目前,稻鱼综合种养、池塘内循环养殖均取得成功。下一步,遵义市将召开网箱养殖渔民上岸转产转业现场观摩会,积极推广新型养殖模式,通过示范带动,补充市场缺口。

  今后,遵义市拟建1500到2000个养殖槽的(年生产商品鱼3—5万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基地,和稻鱼综合种养一起,形成“一长两短”布局,使得渔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山上果子掉,水中鱼虾跳;坝上稻飘香,乡村变新貌;生态种养园,农户得实效;游子寻乡愁,游客齐欢笑。赵谱远告诉记者,这是今后遵义市渔旅一体化发展的愿景,更是对网箱拆除后的最好诠释。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