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宁波12月6日讯(记者 李平书)一条鱼的使命是什么?当你站在素有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的高泥村极目远眺,看着海面上一排排饲养大黄鱼的新型网箱,就会找到答案。
5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团来到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这个昔日偏僻的小渔村,靠着养殖大黄鱼,一步步找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径,用“一条鱼”撑起一个产业,富了一个村。
记者来到高泥村网箱养殖区域时,80后黄鱼养殖户乐海勇正在查看自家的黄鱼生长情况。“黄鱼的性格比较害羞,看到这么多陌生人过来,就都躲到底下去了。”他笑着说。
乐海勇的父母养了几十年的大黄鱼,为了发展壮大自家产业,乐海勇辞去外面的建筑类工作,回来帮助父母养殖黄鱼,打开黄鱼销路。“转行养殖黄鱼,算是继承了家业,也为黄泥村壮大黄鱼产业出一份力!”乐海勇对记者说。
目前,高泥村超过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养殖面积有3000余亩,网箱3000多个,平均每户拥有12个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和鲈鱼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养殖年产值达1.4亿元,黄鱼年产值约1亿元,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0万元。”黄避岙乡旅游发展专员史笑露说。
高泥村是如何把黄鱼产业做成“拳头产业”的?记者注意到,高泥村主要打好了“科技”和“改革”两张牌。
1997年,高泥村引进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2000年开始培育岱衢族大黄鱼,2002年第一批鱼苗在高泥村投放,结束了大黄鱼冬季去福建过冬的历史。高泥村与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建成级大黄鱼良种场。以此为基础,高泥村还与中山大学等16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机制,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了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马鲛鱼、银鲳等26个品种,为大黄鱼高效养殖提供支撑。
鱼种问题解决了,怎样提高养殖效率呢?高泥人盯上了养殖网箱。“我们对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养殖空间削减了20%,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高泥村支部朱中华说。
因没有明确海域权属,为了增加收益,高泥村养殖户无序扩张养殖规模,出现网箱摩擦碰撞、妨碍海面通行等问题。
朱中华介绍,2019年,象山里以黄避岙乡为试点,实行养殖用海“三权分置”改革。“三权”包括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和海域经营权。海域所有权归所有,海域使用权通过公开招拍形式出让给国有公司,国有公司再租给养殖户,养殖户享有经营权。租金收取适度让利给老百姓,确权前原有的养殖户,每平方米收费10元,新增养殖户以每平方米40元为起拍价,进行公开招标,租金的20%作为村集体管理收益,每年村集体可以保底收益50余万元。
产业的兴旺,让高泥村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走在高泥村,就像逛公园,处处都是景。在高泥村黄鱼馆,本地特色农副产品鳞次栉比,鱼缸中的鲜活黄鱼,更是吸引很多人驻足观看;在高泥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们理发,而食堂里的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正端向老人的餐桌。
“高泥村大黄鱼养殖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150万元,筹集资金200万元建成村集中养老服务中心,每年约有50万元用于‘一老一小’、群众医疗保险补贴等公益性项目,真正做到产业致富成果人人共享。”朱中华说。
靠海吃海,因鱼而富。随着高泥村这个“未来乡村”发展步伐的加快,“一条鱼的使命”仍在延续……
12月6日上午,在施桥镇永顺村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工作人员正从水塘里将虾笼打捞上来,一只只鲜活的淡水澳龙已经成熟,包装后将发往外地各大餐饮店和...
中国网宁波12月6日讯(记者 李平书)一条鱼的使命是什么?当你站在素有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的高泥村极目远眺,看着海面上一排排饲养大黄鱼的新型网...
在中老年人群中,奶粉作为日常营养补充的重要来源,其品质与配方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营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选...
从中国水产养殖企业主体类型来看,国内水产养殖行业主要包括三类企业占据:一是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包括国联水产、獐子岛、好当家、大湖股份等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