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福建水产养殖鲍鱼管够!福州这个村要火!

发布日期:2024-12-03 13:20浏览次数: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连江。30多年前,福州第一粒鲍鱼来自这里;30多年后,这里的鲍鱼“明星产品”获国际专家点赞,鲍鱼“智能家居”获央媒聚焦……

  这里就是福州鲍鱼养殖发源地——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它是如何做好“鲍”文章,助力福州创造全国多个第一呢?近日,记者探访了这里。

  30多年前,福州并无鲍鱼养殖业。据后湾村支部张孝樟回忆,1987年起,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此建立了海珍品基地,开展鲍鱼育苗工作。此后,第一只“福州产”鲍鱼诞生。

  从陆地工厂养殖转向海上网箱养殖;从近海养殖走向深远海养殖……经过30多年发展,福州鲍鱼产业越做越大,产量占全国的1/2,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而连江鲍鱼的产量占全国的1/3。

  过去从事捕捞的渔民,不少吃上了“鲍鱼饭”。渔民董书健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他有4000多笼鲍鱼,正常情况下年产值约400万元,年利润约100万元。

  “全村共有鲍鱼养殖场12家,全村大小船只615艘,海上鲍鱼养殖户125户,总共养殖规模达945亩,基本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为主、渔业捕捞生产及海产品营销为辅的渔业生产经济发展格局。”张孝樟告诉记者,2023年全村生产总产值达1.3亿元(鲍鱼养殖占70%),村集体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中新永丰负责人吴永寿告诉记者,“大磹鲍”是鲍鱼界的“巨无霸”,单个最重达1千克,不仅远销日本、俄罗斯等,还获得国际鲍鱼专家点赞。

  早在2010年,中新永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从韩国引进环保型抗风鲍鱼养殖器具——塑胶渔排,取代易产生海漂垃圾的木头渔排。

  “鲍鱼有着‘海味之王’的美誉,对养殖要求极高,比如水温要保持在15℃至25℃之间,否则极易死亡。” 吴永寿告诉记者,为此,公司还开展了“南鲍北养”模式,每年5月,鲍鱼苗运至山东荣成“避暑”,11月底运回苔菉镇“过冬”。

  在过去,养鲍鱼需要靠人力把笼子从水下提升到海面上,然后再凭经验投喂食物,既辛苦也不太科学。“现在只要按下电动按钮,鲍鱼笼便如同乘坐‘海底电梯’般,从海水中缓缓升起。我们在岸上还能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鲍鱼的智能投喂。”得益于智慧养殖,吴章瑜也从渔民变成了“工人”。

  平流尾地质公园、虎东山、北茭鼻公园等网红打卡地在全国火出圈,更获外交部推介;“趣游山海美景·海蚀奇观平流尾地质公园休闲游”滨海游线路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雅乐居、船长之家等海边民宿以及福州(连江)开渔节、平流尾讨海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福州最长滨海绝壁栈道等网红项目先后落地……一个涵盖海洋游、文化游、乡村游等丰富内涵的旅游消费产品体系已然形成,处处皆景、时时可游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得益于此,不少游客还会去后湾村购买鱼丸、鲍鱼、章鱼等海产品,村民也慢慢吃上“文旅饭”。

  苔菉镇委孙祺表示,苔菉镇正在深度融入环马祖澳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走上一条由“渔业苔菉”向“文旅苔菉”转型之路,吸引人们探索连江海洋文化并爱上渔乡生活,留住历史与乡愁,助力福州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交通:开车从福州市区出发,经福州绕城高速、浦口枢纽、228国道、308省道、104省道,至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

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

  • 24小时咨询热线

    24小时咨询热线0598-8591900

  • 移动电话

Copyright © 2007-2030 三明市梅列区才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三明市三元区碧桂园花园里247幢2005  备案号:闽ICP备0703512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