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水产养殖项目实施方案范例6篇

发布日期:2024-11-03 17:50 浏览次数: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产养殖项目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没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品种齐全的实训基地,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近年来,我院水产养殖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的基本路线,适应水产养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备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专门人才。高技能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水产良种场等校外实训基地拥有完善的专业设施、优质实训材料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将校外实训基地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到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过程中来,保障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水产养殖专业是我院2003年开设的一个专业,实训设施建设起点低,专业学生人数增长快,2003年在校生人数15人,到2010年达192人,学院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加强水产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实训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仍然是提高水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利用,有效弥补了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

  通过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移植到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打破了原有“黑板养鱼”、“实验室养鱼”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水产养殖第一线通过教师、技术工人共同指导,边学、边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掌握专业技能,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教师经常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将教学工作逐步融入到实际生产中,通过与生产第一线深入接触,专业教师一方面能加深对行业的理性认识,解决了专业年轻教师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角色转变过程中对行业深入了解机会少、认识不全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有利于年轻教师成为一个完全的“职业人”;另一方面,教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践,能准确把握行业的岗位分布及各个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年轻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过程中能准确了解行业一线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素材,做到科学研究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导思想,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采取了综合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质量性原则,确保建设一个运行一个,追求建设质量、控制建设数量。

  水产养殖专业实践内容繁多、技能训练项目丰富,不同的训练项目对实训条件要求不一样,我们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初期重视调查了解、实地考察,力求一个水产养殖企事业单位拥有我们多个训练项目同期开展的条件,确保每个实训项目都能开展。如我们2008年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该公司每年春季集中开展家鱼人工繁殖、梭鱼人工繁殖、虾苗培育等专业生产,学生在实期间能同时接受到家鱼苗种生产、名优鱼类苗种生产、虾苗生产等训练,学生训练项目综合化,掌握的技能多样化,保证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水平提高。

  由于水产养殖对象十分丰富、水产养殖生产分工较为明确,生产中,并不是每一个水产养殖生产企业都大而全,更多的企业是养殖某一(几)种水产动物或只从事水产养殖生产中某一环节工作,如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等,因此,我们在校外基地建设过程中在考虑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不同基地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上的互补性,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专业训练项目都可以在基地展开。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追求建设质量,选择那些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生产单位建设成为我院水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排除那些生产设施落后、形象不佳的企业,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同时,还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方便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拥有靖江滨江水产良种场、大丰蓝海水产技术开发公司、泰州秋雪湖渔业有限公司、盐城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职业院校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水产养殖专业教师紧紧把握水产养殖专业自身特点,不断探索研究,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水产专业技能培养的内在要求,我们将大学英语等基本文化素质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将养殖水质检测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职业技术基础课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将池塘养鱼、水动物疾病防治、特种水产养殖等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在第四学期将职业核心技术课程中基础、简单的实训项目,如鱼类鳃丝镜检、鱼类性腺发育观察等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完成,而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等综合实训项目集中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将实训教学有机地与生产相结合,使实训教学在真实生产中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在科学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之后,我们对每门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做了仔细研究,特别是第四学期开设的池塘养殖等核心技术课程,我们邀请校外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开发,根据行业岗位技能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而且使课程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一致,即生产中某一时期开展什么样工作,我们就在同一时期开展什么样的技能训练,如每年5~6月份是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最佳时期,我们将家鱼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综合性实训项目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满足了实训过程中对材料的特殊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实训的真实性、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热情。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 我们将基地专家、操作能手聘请为我院外聘教师,学生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队伍由校内教师和基地专家、操作能手共同组成。学校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知识深厚的特点,运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基地专家、操作能手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术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强的技术内容并指导实际操作。

  积极开展实训教学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效果如何与教学好坏密切相关,实训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实训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显得茫然、缺乏主动性,教师没有细心实训教学,教学、生产就会乱成一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实之前,专业教师与基地生产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根据基地生产具体实际共同拟定各个实训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先后顺序,明确指导教师教学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再将实训项目及实施方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之前有机会预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训任务。

  制定科学的实训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实训考核,学生在校外基地开展实践,其考核方式应不同于传统课程考核方法,要制定适合该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以学院学生成绩评价方法为指导,结合实训基地对其员工的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新考核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程度等技术层面考核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生产纪律、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考核,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怎样克服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实现校企双赢的结果,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效果的关键。我们奉行“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为专业实训项目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阶段性工人不足的问题,通过支付外聘教师指导费用和实材料费用等方式弥补学生在实践过程给生产单位带来的额外支出;最后,我们还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与校外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共同探讨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群,初步形成了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专门人才。下一步,我们将在特色实训教材建设、科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力争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实训的平台、教师发挥才能的舞台。

  [1]顾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73-75.

  [2]罗怀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7):80-81.

  [3]连纯华.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评论,2007,(3):37-40.

  [4]李焕锋.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4,(2):59-60.

  [5]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6.

  [6]田玉民,苏玉虹,史东辉,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28-129.

  [7]吴兴伟.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8):26-28.

  [8]魏庆葆.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3,24(5):144-165.

  [9]熊良伟,王帅兵,陈小江,等.对高职院校《池塘养鱼》课程建设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13-114.

  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类污染源,饮用水源保护的范围为全区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通过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的综合整治。确保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60%

  保护区内的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进入污水管网。不能进入污水管网的工业废水,清理工业污染。完成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排污口的清理取缔工作。对朝阳、天生、北温泉街道等地区。必须将工业废水迁出保护区外排放。

  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市政生活污水要于年11月30日前接入污水管网,治理生活污染。完成水厂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市政排污口的清理取缔工作。对保护区内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彻底清理。

  全面取缔全区建制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网箱养鱼和畜禽养殖。取缔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水产养殖,治理养殖污染。加强养殖污染控制。控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农村面源污染。

  对水厂饮用水源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区环保局要加强对集中式饮用水源的监测。对纳入全市重点发展中心镇的公共集中式饮用水源每年要进行一次以上的监测。

  推进自备生活水厂和水质不达标的小水厂的关闭工作。继续推进实施饮用水源地优化调整方案。

  督促供水单位完善界碑位置。负责本行政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污染、生活污染、船舶污染和养殖污染的整治工作。全面调查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状况。

  牵头抓好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工作,区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源污染整治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协助区级有关部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船舶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整治工作,定期检查通报饮用水源污染整治的落实情况。

  编制并实施船舶码头的优化调整方案。区交通局牵头负责全区饮用水源船舶污染的整治。

  负责全区范围内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河道采沙的取缔工作。区水利农机局牵头会同区环保局、区农委做好饮用水源水库水产养殖取缔工作。

  牵头负责主城区排水工程覆盖范围内水厂布局的优化调整工作,区市政委牵头出台自备生活水厂和水质不达标的小水厂关闭的指导意见。指导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生活污染整治工作,

  区经委要会同区计委负责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区属工业企业的污染整治工作。

  落实责任。饮用水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领导。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年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落实各部门的责任,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本方案任务分解表中的主办单位为各项目实施的第一责任单位,要负责牵头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并实施,协办单位为各项目实施的第二责任单位,要主动配合主办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原则上每两月开展1次重点督查,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查处污染和破坏饮用水源水质的各种行为。加大饮用水源污染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区环保局要加强对饮用水源污染整治工作的督查力度。对进度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单位由区政府督查室发出督查通报,区监察局对保护饮用水源工作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对无故拖延未按时完成整治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1、粮油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15万亩,总产19.63万吨,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其中晚稻面积26.99万亩,比上年增0.13万亩,3年来首次呈现恢复性增长,单产达563公斤,创历史新高,总产15.20万吨;大小麦面积4.59万亩,比上年增1.64万亩,特别是外来种粮大户增加,小麦生产面积增幅较大,但收获期受不利天气影响造成部分小麦品质下降,经济损失较大。油菜种植面积5.22万亩,比上年减少0.78万亩,在开展良种补贴和大户补贴之下仍难挽面积连年下滑趋势,单产164公斤,创历史新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机耕率接近100%,机收率达到96%以上,晚稻机插率为17%,稻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8%。

  2、经济作物。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5.64万亩(大棚蔬菜0.45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为5年来面积最多的一年,受市场供需影响,全年蔬菜行情低迷,价格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30%左右。其中榨菜栽培面积7.17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亩,但丰产不丰收,平均亩产值仅1595元,为近年来种植效益较低的一年;茭白面积趋于稳定,全市茭白面积达到1.45万亩,新品种面积迅速扩大,良种覆盖率达96%,效益稳中有升,其中大棚茭白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亩产值达9100元;西甜瓜面积保持稳定,设施栽培比重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在赚钱效应带动下,杭白菊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栽培面积达6.26万亩,但受全国范围栽培面积大幅增加及“毒”事件影响,收购价格大幅下滑,种植效益明显下降。水果种植效益稳定,果树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新发展果树面积2100亩,特别是农民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持续高涨。

  3、畜牧生产。畜禽生产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良种比例进一步提高,养殖规模化更加明显。据定点调查统计,全年生猪、湖羊、兔子饲养量分别为80.87万头、80.45万只、49.5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1.4%、3.4%、22.5%,家禽饲养量1074.75万羽,同比增长5.6%。畜禽生产效益明显,生猪价格一路走高,后期略有回调,全年平均出栏一头生猪盈利500-700元,湖羊、兔子价格稳中有升,平均盈利分别为每只300元和25元;蛋鸡生产势头强劲,经济效益突出,鸡蛋零售价最高接近12元/公斤,创历史新高;种鸭市场全年起伏较大,平均每羽种鸭盈利120元左右,肉鸭和蛋鸭市场价格有所波动,但均能实现盈利。

  4、蚕桑生产。蚕桑生产呈现饲养量增、总产蚕茧增、蚕茧产值大幅提高的“三增”局面,全市饲养蚕种25.76万张,比上年增加3.13万张,增长13.8%;总产蚕茧1.19万吨,比上年增加0.16吨,增产15.6%;蚕茧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40.4%,成为今年农业增收的新亮点。总体而言今年蚕茧延续上年的冲高行情,春蚕茧价格创2206元/50公斤历史新高,夏蚕茧、中秋茧价格虽较春蚕大幅回落,但仍高于上年同期,仅晚秋价格小幅下降;受茧价高位运行的影响,养蚕农户有所增加,统一发种数量大幅上扬,全年统一发放蚕种数同比增长56%。

  5、林业生产。花卉苗木生产面积稳定,据统计全市新发展果树类经济林、生态片林392亩,花卉苗木5153亩(其中鲜切花300亩),全市育苗总面积3.1万亩,比上年增10.7%,其中连片乡土树种和彩叶树种的生产面积有所增加,苗木品种呈现乡土化、多样化、特色化和珍贵化趋势。花卉苗木销售形势持续火爆,特别榉树、“三杉”等乡土树种供不应求,再次出现挖掘树苗一工难求的现象,花卉苗木产值突破1.63亿元。

  6、渔业生产。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增长较快,水产品价格普遍上涨,水产养殖效益稳中有升。据统计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12万吨,渔业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罗氏沼虾亩效益达2600余元,比上年增长15%,养殖收益明显提高,甲鱼、乌鳢市场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养殖效益突出,白鱼等常规鱼受物价上涨带动,效益上升,总体趋好。今年龙翔、河山两镇(街道)开展稻田养殖泥鳅试验,通过稻田改造和适用水稻品种种植,目前试验进展顺利,泥鳅生长良好。

  1、狠抓扶持政策落实。根据桐委[2011]8号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进行了细化完善,修订出台了《关于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优化项目的管理办法》等政策性配套文件,对土地流转、“两区”建设、设施农业、订单农业等给予重点倾斜,同时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全市共印发各类政策宣传册6000多本,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及时了解政策、掌握政策、享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农业的导向作用。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全年落实各类农业资金7550万元,开展农业项目120个,涉及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其中发放粮食补贴资金2432.79万元,累计补贴农户数21.57万户,累计补贴面积75.43万亩次,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77.22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898台(套),粮油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资金405.79万元,生猪良种补贴47万元,渔业油价补贴70.51万元。

  3、开展支农惠农行动。进一步落实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联基地、联大户工作,深入开展局领导班子联系农业园区、联系农业龙头支农惠农专项活动,积极探索年轻干部下乡蹲点支农新方式。据统计,首席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联系帮助基地大户672户,领导班子联系农业园区、联系农业龙头68家,8位年轻干部到5个镇(街道)蹲点锻炼。

  1、大力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今年来我市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4个,总面积2.26万亩,涉及农户5200余户,其中嘉兴市级粮食功能区3个,面积6520亩。各个功能区因地制宜出台实施方案,加大沟渠、机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投入,开展粮食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全面推广秀水134、甬优8号等优新品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栽培技术,截止目前,示范区内机电排灌及旱涝保收面积实现全覆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晚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90%以上。进一步完善与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有3个功能区共投入资金534万元,建立育秧中心与烘干中心。据统计今年功能区平均产量589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量增26公斤,增幅4.6%,增产增效明显。

  2、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2010年列入省级创建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启动建设2011年度列入省级创建点的现代农业园区,截止目前我市列入省级创建点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9个。一是抓好综合区2010年度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石门省级综合区内的众成湖羊精品园等3个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二是制定2011年、2012年度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实施方案,主要实施石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杭白菊精品园等8个农业产业项目和河道整治、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主干道路和桂花生态园等建设。三是抓好2011年度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申报、实施工作。经筛选确定综合区内石门丰安精品水果示范基地等4个建设项目,目前已实施。全年基本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农业、渔业各1个)、精品园3个(农业1个、渔业2个),启动创建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精品园6个(含渔业3个)。

  1、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新增嘉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3家,2011年全市2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2.7亿元,订单农业农户5.3万户,订单面积14.4万亩,比上年增1.3万亩。新增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嘉兴市级2家,全市16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现有社员1824户,2011年销售额5.34亿元。

  2、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今年建立了市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市镇村三级交易体系,继续实施以定向有序流转为重点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委托协议操作规程,全年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6万亩,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农村承包土地整村流转4个,水田整村流转3个,整组流转100多家。

  3、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在去年试点基础上,今年制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市176个行政村中,已有141个村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村数的80%,其中今年启动改革村数163个,完成133个。同时完成93个村审计任务,共审计资金9.28亿元,通过审计退回资金20.5万元。

  1、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今年实施省级农技推广项目4个,新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村12个,全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600户,推广生猪零排放无污染养殖等生产技术12项,其中推广设施葡萄三膜覆盖技术1000多亩,蔬菜穴盘育苗技术4500亩,节水灌溉(滴管)栽培面积5200亩。

  2、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全市共引进试种粮油、水果、经作等新品种(品系)113个,推广粮油新品种8个,经作12个,水产3个,全市供应优质晚稻良种30万公斤,全市晚稻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同时在市湖羊种羊场及石门等湖羊重点生产镇(街道)建立纯种湖羊保护区,新建虾类育苗场1个。

  3、加大新型装备转化率。全市新引进全自动蛋鸡养殖设备、生猪全自动喂料设备,新增高速插秧机29台,新建育秧能力2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4个,引进新一代全自动种子催芽器7台,新增粮食烘干机16台,新建粮食烘干中心6个,全市粮食烘干能力达5.04万吨。

  1、落实生态农业发展要素。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5.6万亩,推广各类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8100余吨,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5.2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20.38%。完成年存栏猪20头以上72家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养殖污染治理及4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建大型有机肥料厂1家。

  2、加快生态农业发展进度。全年新制订农业地方标准3个,实施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1个,市级5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1个,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68.26%。继续开展外荡渔业水域人工增殖补救措施,共人工放流夏花鱼种1520万尾。

  3、提速森林城市建设。按照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全年共完成绿化面积4002亩,完成率140.4%,其中重点沿海防护林1217亩,城乡村镇绿化、生态片林2785亩。创建各级绿化示范村28个,其中省级森林村庄1个,嘉兴市级绿化示范村8个,市级19个。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各镇(街道)快速检测点共检测基地及散户蔬菜3070批次,合格率为99.9%,完成规模生猪养殖场“瘦肉精”检测24789批次,合格率100%,水产品52个批次,合格率100%,省市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158批次,合格率98.7%,新建成市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

  2、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通过加强疫情监控、强化预防免疫、细化防控措施、开展应急演练等一系列工作,加强对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全年累计完成牲畜口蹄疫免疫192.42万头,猪瘟免疫115.38万头,禽流感免疫1075.76万羽,清理加拿大一枝黄花面积2110亩,新建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点4个,乌镇临时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确保我市重大动植物疫情稳定。

  3、抓好农业生产安全。注重宣传教育与执法监督并举,积极开展农机、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检验渔船249艘,检验拖拉机1282台,未发生渔业安全和农机作业安全事故,新增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同时做好农业防氟的各项工作,确保桑叶氟化物含量普遍处于安全范围。

  4、严格抓好农业执法。开展以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绿剑春秋季集中执法行动等形式的专项行动,重点做好瘦肉精、种子、农(兽)药、肥料、农机等5个专项整治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895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41万份,检查企业609家,整顿市场9个,查处案件5起,查获伪劣农机零配件44台件,查获不合格肥料3500公斤。

  1、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00名,培养农民大学生17名,开展各类农民培训班56个,共培训农民4073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170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1843人,“五个一批”人才培养60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班3期,共培训人员508人。

  2、抓好农业信息化工作。全年新增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154户,公共信息4817条,买卖信息1594条次,发送“每日一助”服务短信236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达661.75万元。建立农民信箱农机信息平台,全市共收录各类农机主体用户数1969户。推进万村联网建设,4个村获全省新农村示范网站称号。

  3、抓好农产品营销的宣传和指导。继续通过参加农交会、网络营销等手段推销我市名特优农产品,全年累计实现展会实现现场销售额337万元,达成意向订单216个,意向金额2278万元,参评的农产品获金奖9个(其中级2个,省级3个,嘉兴5个)、获优质奖14个(其中级3个,省级3个,嘉兴8个),2个产品获嘉兴最受欢迎十大品牌农产品。

  以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作用,拓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融资渠道,支持农村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切实做好全县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县里成立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此项工作开展。县农信社、财政、农业、畜牧、林业及县致富办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全县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要发动具有担保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会担保机构等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层层召开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会议,部署农村低收入农户贷款贴息扶持工作,发放市财政局统一印发的相关宣传材料。

  1、乡镇低收入农户的认定(1月28日至2月10日)。低收入农户的核定以村为单位,按其总户数的20%比例确定。先由农户申请,经村委会审核,然后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天,公示结束无异议,由村委会填表上报乡镇财政所。

  乡镇财政所审核汇总各村上报的情况表,送乡镇信用社,由其对低收入农户给予评级授信。信用社授信完毕,财政所据此录入微机,建立扶持档案和数据库,并按规定时间上报县财政局。

  2、全县低收入农户认定汇总(2月11日至2月28日)。县财政局依据各乡镇上报的农户认定和授信情况表,审核汇总全县数据录入微机,并上报市财政局。

  各乡镇设立由财政、信用社、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具体办事机构,负责本乡镇低收入农户的认定、授信和帮助选定适宜致富项目及办理贷款、贴息、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1、种植业。扩大种植规模或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引进农业新品种等发生的贷款;

  对农户贷款贴息一般与贷款期限一致,最长不超过两年(含两年)。对按期归还贷款的农户,财政部门按每月5厘贴息。

  为鼓励有担保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会担保机构及个人为享受财政贴息补助的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财政部门对担保人(不包括联户联保中的自然人)给予年担保贷款额2%的奖励(前提是未向担保人收取任何费用)。

  (一)贴息资金兑付。农户按期归还贷款后,财政部门凭信用社报送的低收入农户贷款、还款情况表,通过“沂蒙惠农一卡通”,直接将财政贴息资金存到还款农户存折上。

  (二)担保资金的兑付。提供贷款担保的单位和个人,在被担保人还清贷款后,及时向所在地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核实,财政部门兑现奖励资金。

  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管理机制,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按需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每天集中授课不少于3个小时,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项目村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通过培训项目实施,在培训示范村培养不少于40个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范的要求,专业农户的产量和产值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分别增加10%以上,纯收入增加5%以上。同时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通过项目示范带动,推进培训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整村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农村经合得以进一步壮大。

  在全省21个市州的30个县的1500个村实施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个行政村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共计补助2250万元;在全省8个市的8个县的180个村实施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每个行政村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5万元,共计补助270万元。

  项目实施县确定原则:一是产业特色突出,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高,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农民积极性较高,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三是当地领导重视,在执行项目过程中无不良记录。

  项目示范村确定原则:一是本村领导得力,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二是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原则上一个示范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进行培训;三是有农民参加培训的场地和必要设施。

  (一)确定培训重点和内容。按照综合培训、按需培训的思路,在培训内容上,各村根据本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培训机构必须按照村里的培训要求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专业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生态环境、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内容。在培训产业上,重点开展以突出农民增收为重点的专业培训,主要培训粮油、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生猪、山羊、家禽、獭兔、水产养殖等产业及加工业技术知识。在单项产业上,培训内容要落实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公共知识上,普遍开展农业政策、法律常识、农户经营和市场信息等知识培训。

  (二)确定培训机构。充分依靠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积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有关专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标确定培训机构。项目县农业部门与招标确定的培训机构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培训机构要按照项目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培训合同,明确法人责任,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对象,采用正规教材,优化培训方法。通过内选外聘,确定培训教师,落实指导教师,做到培训教师分片包干,指导教师进村入户。此外,充分依托市州农科所的科技推广力量,每个农科所在本市州内确定不少于5个村作为培训示范村。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培训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相结合开展。集中培训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免费发给农民一张培训记录卡、一本公共知识手册、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在每个培训点配送一张生产技术光盘”。在培训时间上,对40名骨干专业农民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15天,每天集中授课不少于3小时,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不少于15次。对周边辐射农民主要采取明白纸和远程培训等手段灵活开展。

  (四)实行培训卡管理。为加强培训工作考核,各地要对每个参训骨干农民发放培训记录卡,记录培训工作开展真实情况。记录卡要记载受训人基本情况(姓名、住址、生产规模等)和培训记录。培训机构要在每次给农民集中培训或入户分散指导后,在记录卡上记载培训情况(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培训机构和农民双方签字认可。培训记录是农业行政部门检查验收培训工作落实情况的主要依据,参训骨干农民要妥善保管(培训记录卡参照格式见附件2-1)。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从20*年1月底到20*年3月。确定项目实施县和示范村,制定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分村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方案、编印技术资料和举行启动仪式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从20*年4月初到20*年11月底。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进行项目跟踪检查指导等。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年12月。自下而上进行项目总结,形成总结报告。项目验收,形成验收总结报告。

  每个培训示范村由财政或省级财政补助1.5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培训耗材、教师补贴、交通费、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购买培训证书等,不得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建设等开支。

  (一)加强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级负责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的管理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项目县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

  (二)招标确定培训机构。项目县农业、财政主管部门要根据示范村的培训需求,有关专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民专业合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培训条件,向县级项目办公室申请承担培训任务。项目县农业部门须与招标确定的培训机构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培训机构报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加强培训监管。各级农业、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监督检查,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建立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分级负责,明确职责。培训项目实行管培分离。县项目办公室要对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发放培训卡,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各培训机构要建立培训台账(见附件2-2),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项目公示平台,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省农业厅监督举报电话:。

  (一)午季麦油继续夺得高产。据调查,20*年全区午季夏粮夏油再获丰收。夏粮面积21.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实现总产7.67万吨,在去年较高水平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其中小麦面积21万亩,平均亩产358公斤,实现总产7.52万吨,从而实现自2004年以来连续5年丰收;油菜生产面积复苏,长势较好,面积、单产、总产比去年“三超”,预计面积12万亩,亩产168公斤,总产为2.02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28.6%、14.9%和47.8%。

  (二)畜牧业稳步发展。今年各地养殖户的积极性较高,全区上半年生猪饲养量14万头,同比增加10.2%,其中存栏6.8万头,较去年同期下降20%,出栏7.2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71.4%。母猪存栏0.82万头,同比增加82%。家禽饲养量395万只,同比增加3.9%,牛存栏1.38万头,出栏0.2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奶牛0.24万头。羊存栏6.8万只,较去年同期增3%。

  (三)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区8.03万亩可养水面,养殖率达100%。去冬今春投放鱼种9500万尾,比上年同期增长11.7%;投放幼蟹200万只,比上年增长11.0%。人繁鱼苗15亿尾,与上年持平,其中繁殖鳜鱼夏花300万尾,比上年增长25%。水产品产量1万吨,比上年增长5.2%。

  (四)农民收入迅速增长。据农户抽样调查,全区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5%。

  (一)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今年作为区委提出的“机关效能建设推进年”,区农委精心,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总体目标,在全委上下强化勤奋、责任、争先三种意识,努力营造一流的机关作风。为达这一目的,农委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出台了“机关十项管理制度”,对机关所有股室和二级机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和完善,通过制度的刚性作用,以岗位责任制来规范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承诺制来明确管理和服务要求,以责任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用制度管事、管人;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在对委机关重要科室和工作岗位进行人员调整与充实的基础上,一律推行AB岗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针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农委将提升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法,继续做好农技“110”、“12316”农民万事通两个电话咨询热线,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农技人员走出办公室,实施直接到户、到人、到田的指导模式,强化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四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农委及时召开了全委系统的招商引资动员大会,对去年招商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并对今年4000万元的任务进行了分解,任务到人,不仅成立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而且农委直接深入所联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多措并举,全委上半年已完成招商引资2000万元。

  (二)扎实开展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通过去年的成功实施,今年我委争取到省农委核心示范区建设任务20万亩,为确保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预期成效,一是做好品种供应,从去年底开始,区农委就开展了水稻主推良种的评选活动,经过广泛征集、科学考评,选出*年水稻生产丰两优香1号、新两优6号、皖稻119号等10个主推品种,全部签订了供种协议和承诺书,同时,农委和粮食局共同发文至各乡镇,对优质品种给予每市斤6分钱的加价,印发《致全区农民的一封信》5万多份到户,广泛宣传。二是落实基地。20万亩核心示范区分别安排在*等7个镇办的44个行政村,分别进行逐户登记,以村为单位整建制实施。三是积极示范,区农委在*镇*村柿树队安排了31个水稻品种的对比试验,7个镇办“万、千、百”高产示范活动,其中农委直接在*、乌衣,分别建立了1万亩的高产攻关示范片,在施集镇李集村建立了2000亩的丰两优香1号品种展示片,安排专人驻点指导,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四是开展订单生产、加价收购。与区粮食局紧密合作,辐射带动全区签订优质稻订单21万亩。

  (三)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我区承担实施了农业部的油菜、水稻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在全区择优聘请了50名技术指导员,联系1000名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农户选用优良品种,应用主推技术。区农委成立科技入户专家组,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在今年的油菜生产中,示范户平均亩产达到189公斤,高产田块达到206公斤,比一般户亩增产45公斤,增幅达31.3%,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积极实施其它相关项目。一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去年采样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底完成了4100个样品的化验任务,总化验项次达6000万次。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制作并印发施肥建议卡6.3万份,同时安排“3414”试验20个、示范对比试验20个、配方肥校正试验5个,建立配方肥示范片10处。二是积极实施植保工程项目,在多方争取之下,今年总投资297万元的植保工程正式得到农业部批复,目前项目站建设已完成建设选址工作,项目初步设计正在进行,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我区植保工作条件。三是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理项目,20*年省级项目共申报资金277万元,2007年度9口砖石井、12个塘坝工程和老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都已完工,*镇滁菊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沟、渠、路、涵配套,300多亩长势良好。四是阳光工程培训项目,20*年申报了六家培训基地,对培训基地进行动态管理,新增了滁州农机校为培训基地,新增施集茶场为农民合作社社员培训基地,*年申报培训任务4200人,到6月底完成培训1870人,转移1*4人。

  今年元月份以来,全区遭受历史罕见雪灾,全区蔬菜、茶叶以及畜牧、水产养殖业受灾严重。灾情发生以后,区农委紧急出动了2个技术指导组,重点对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种畜禽养殖场进行现场指导,指导农民开展清除积雪、人工增温、科学防病、清除渍害等田间管理,加强对倒塌大棚的修缮和维护。特别是针对受灾严重的蔬菜大棚,区镇技术人员反复上门、结对指导,并帮助其做好秧苗调剂,做好补、改种早春蔬菜的准备。3月份,全省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启动仪式在我区举行,带动了全区各级农技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各地开展了以防病、追施拔节肥、春季化除为主要内容的田管工作,掀起了全区春季田管,有力地促进了苗情转化。5月份以来,植保部门先后小麦赤霉病、水稻一代二化螟、灰飞虱等病虫害防治紧急通知,并在区广播电台反复播出,印发相关资料,指导广大农户科学防治,有效遏制了其发生和流行。目前,全区50万亩在地作物长势良好。

  我区20*年春防工作自3月初开始,5月中旬全面结束。全区共使用猪瘟疫苗10.14万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4.14万ml,,猪口蹄疫疫苗10.42万ml,牛羊口蹄疫疫苗9.5万ml,使用禽流感疫苗140.5万ml,4个强制免疫疫病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发放免疫卡4.15万份,生猪打挂耳标5.1万头,打挂率75%,牛羊打挂耳标6.5万头,打挂率80%,同时免疫新城疫100万只。

  今年以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和提高监管能力为中心,强化源头治理,扎实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3月份,农委对全区112户经营户进行了320多户次的入户检查,未发现经营甲胺磷等高毒农药及其复配剂的行为。5月份,农委再次对农药、兽药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截止6月13日,检查整治面已超过75%。

  (七)积极实施万亩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今年区农委争取创建了全国2个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一个是位于*镇的万亩水稻示范片,目标产量700公斤,另一个是位于章广镇的万亩花生示范片,目标产量300公斤。项目承担以来,农委及时与项目建设镇办联系,将地点落实到田、登记到户,并从区直业务单位抽出了精干力量成立专项工作组,科学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导方案,项目区实行统一良种,区、镇、项目村三级落实技术指导人员,定期到点指导,确保技术措施到位,同时,在项目所在村注重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事服务,逐步实行统一施肥、统一管水、统一病虫防治的生产模式。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