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两山农林集团春来湖城满目绿

发布日期:2023-11-16 13:36 浏览次数:

  红枫湖畔万亩茶园内农家采茶忙;杉树村700亩元宝枫种植已近尾声;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犁倭片区大棚建设如火如荼……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近来,走在清镇乡村田园,处处都是繁忙的春耕备耕景象。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市加快了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清镇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廖梓阳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清镇市以“三个三”工作法,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春耕备耕和产业调整,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贡献清镇力量。

  “在着手复工复产前,我们拟定了‘三个三’工作法,对全市农业农村生产进行安排部署。”清镇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孙丽萍说,“三个三”指的是“三机制”“三备足”和“三发力”。

  “三机制”包括明晰责任机制、落实服务机制、坚持常态化监管机制。该负责人说,疫情发生后,清镇市针对当地农业农村实际,提出坚持“两线”作战,稳住农业“基本盘”,超前谋划稳产保供的工作思路。明确了4名责任领导25组包保人员48名包保人,对25家重点涉农企业实行分片分组包保。目前,全市25家涉农重点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在落实服务机制方面,先期实行一企一车一运联络包保责任机制,为涉农企业办理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产品车辆通行证280余张,有力保障了运输通道、企业生产和销售需求。针对“市内养殖企业肉鸡滞销100万羽以上、无法外运在土蔬菜10000余亩”的情况,清镇市协调生猪屠宰场部分区域作为定点屠宰场活禽临时屠宰点屠宰白条鸡,共为企业销售肉鸡25.5万羽,累计帮企业挽回损失560余万元;探索“非接触式”配送模式,帮助蔬菜种植企业、合作社向贵阳市销售蔬菜300余吨,挽回损失60万余元。在常态化监管机制方面,深入开展了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巡查,目前,全市生猪及家禽异常情况为零,涉农企业员工异常情况为零,重要农产品保供确保充足。

  “三备足”一是备足农资,二是调足农机,三是供足鲜蔬。在粮种筹备方面,采取“网络”备案申请方式,动员种子经营户实行网上申请备案,有效避开疫情风险。目前,全市已有51家种子经营户通过网上备案申请,储备两杂种子270吨,销售170吨,完成调运马铃薯、水稻等主要作物种子7250吨。在农肥物资方面,统筹企业、经营户等调运了化肥、复合(混)肥1.9万吨,保障春季生产用肥需求。在重大病虫防治方面,完成储备9.8万元防控农药及药械物资准备,可防控面积达2万多亩。同时,共动员协调24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投入春耕生产,储备各类农业耕作机具8000余台(套),5300余台(套)各类农业机械已经投入春耕生产。目前,清镇市30个共9400余亩蔬菜基地复工复产率达到90%,每天向贵阳市输出白菜、萝卜、莲花白等各类蔬菜13.2吨,累积保供蔬菜311.9吨。

  “三发力”指的是在载体上发力,夯实坝区助推产业革命;在优势上发力,延长生态畜牧产业链;在增收上发力,破解产业缺工难题。

  据介绍,清镇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责任包保制度,全力指导实施全市15个坝区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确保2020年全部建成达标以上坝区,坝区产值达每亩0.8万元。同时,实行大加工联结大基地、大龙头联结大农户、大产业联结大扶贫“三大措施”。实施农业“一园五带”工程,规划建设400亩畜禽加工产业园,形成以卫城、流长等乡镇为主的肉鸡产业带、肉牛养殖产业带,以红枫、卫城等乡镇为主的奶牛产业带,以站街、暗流等乡镇为主的生猪产业带,以王庄、犁倭等乡镇为主的蛋鸡养殖带。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培训指导,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激活当地闲置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收,破解外地工人“回不来”、本地劳力“出不去”的难题。

  春耕在即,备种正当时。“我们村今年元宝枫的种植任务是700亩,包括600亩的育苗任务和100亩的栽种任务。”连日来,在清镇市站街镇杉树村,村民们正在忙着栽种元宝枫幼苗。

  杉树村元宝枫种植项目采用的是“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目前有400户村民将土地进行了流转,前三年土地每亩保底金为700元,三年后枫树实现收入,将有利润分红。

  “土地流转有收入,参加种植每天还有100来元的工钱,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杉树村村委会副主任杜大会说,杉树村是清镇市元宝枫的育苗基地,所有苗木都要保证在发芽前也就是4月前栽下,目前,种植任务已到收尾阶段。

  “元宝枫种植是我市‘枫、蔬、果、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清镇市农业农村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项目由贵州民投集团和清镇市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贵州两山农林集团负责实施,预计总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建设10万亩元宝枫种植基地、3000亩元宝枫种苗繁育基地、占地50亩的元宝枫加工厂、占地50亩的元宝枫林下套种中药材加工厂和生物科技研究开发中心。项目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引领,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旅游“四个价值最大化”,拟走出一条全新的生态产业扶贫之路。

  “我们的种植计划原定于2021年底完成,但按照目前的种植进度来看会提前一年,预计今年底就能完成。”在对项目种植计划完成情况非常满意的同时,清镇市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农业发展部部长杨春对元宝枫三大效益作出了解释。

  据统计,在经济效益方面,元宝枫加工厂项目建成后将年产元宝枫油1600吨,元宝枫单宁300吨,神经酸软胶囊180万瓶,元宝枫保健茶100吨,将在清镇形成贵阳地区最大的原生态特色产品。

  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建成后共有元宝枫原料基地6万亩,届时,清镇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渐向好。

  社会效益方面,项目建设中和建设后,初期估计可吸纳劳动力1万人次,并促进项目建设区域的经济发展。

  “今年,受疫情影响,清镇市的蔬菜种植都晚了将近一个月,为了将时间抢回来,全市各个蔬菜基地争分夺秒,想方设法,保障春耕生产。”清镇市政府副市长王国鉴说。

  3月10日早上,在清镇市流长乡沙鹅村清镇市祥润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锄草。

  “我们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有150亩,有8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后加入了合作社。土里种的大白菜、甘蓝、萝卜等长得都很好,再有个把月就能收割了。”合作社负责人赵祖权说,成立于2018年4月的合作社,采取的是“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大概能产蔬菜30吨。

  合作社在今年还修建了4000亩的蔬菜大棚。“这个大棚建成后,预计年产蔬菜8万来斤。”根据赵祖权介绍,合作社的土地原来都是种植玉米的,产量低,价值也上不去,“1亩地一年收入就是千把块钱。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高效蔬菜,一年可以收入5、6千元。”

  今年,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里的土地,修建了池塘,养了1万多尾鱼苗。“明年上半年这些鱼长大销售后,又将增加一笔收入。”赵祖权兴奋地盘算着。

  当地的村民们都享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发展红利。60多岁的村民汪维凤正在土里忙碌着,她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合作社做了5年活路,家里的两亩地也进行了流转,一年下来差不多有3万元的收入,对此,她很满意。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