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02 08:39 浏览次数:
生鱼健康养殖备受关注。9月18日,为进一步规范规范水产养殖及种苗生产,提高养殖户水产健康养殖及培育技术,由珠江水产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广东数字轻骑兵渔业科普小分队走进“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聚焦生鱼健康养殖,助力九江渔业高质量发展。
乌鳢又叫生鱼、黑鱼,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适宜高密度养殖,养殖成本较高,养殖利润比较稳定。但近年来市场波动较大,养殖病害频发,鱼苗质量参差不齐,养殖风险增加。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赵建围绕乌鳢(生鱼)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种质改良、乌鳢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和乌鳢常见病害及质量安全等内容分别进行分享时指出,乌鳢产业前景看好,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养殖,其中广东、山东、浙江为主产区,种苗需求量大,80%苗种来自广东,乌鳢养殖市场潜力巨大。行业要继续加大种质提升研究,推出优良品种满足市场需求,为乌鳢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种支撑。同时要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推进养殖尾水处理,从根本上改善养殖环境,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减少养殖投入品,通过绿色饲料原料和水产免疫增强剂等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提高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同时实现治疗病害的目的。
病害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当地名特优养殖品种如乌鳢常见的弹状病毒病和大口黑鲈常见的病害弹状病毒病、蛙虹彩虹病毒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苏友禄围绕珠三角名特鱼类主要病害及防治策略进行了分享,为现场养殖户详细讲解了病害的防治知识。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龚望宝围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及发展建议进行了分享,介绍了推进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一些政策法规、排放标准和技术模式等内容。培训结束后,由上述三位专家教授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产技术工程师组成的“轻骑兵”数字渔业科普队深入水产养殖企业开展渔业科普知识宣传和拍摄。
据了解,我国最大乌鳢养殖基地在珠三角,集中在中山、顺德、南海三地,养殖面积超5万亩。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全国乌鳢总产量达55.32万吨,其中广东产量最多,有30万吨,占比达40%。佛山市南海区是我国乌鳢养殖主产区和鱼苗集散中心,具有“中国淡水鱼苗之乡”之称的九江镇水道纵横、气候温暖,水产养殖业兴盛发达。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九江镇已跻身全国水产种苗产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生产的水产种苗品销全国各地。有数据统计显示,九江镇年均鱼苗孵化量超1000亿尾,约占全省产量的18.2%、全国产量的10%,产值达7.1亿元。
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海洋与渔业》杂志承办的聚焦“粤海粮仓”唱响“海洋牧歌”——最美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摄影和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正火热进行中。
欢迎广大摄影及短视频创好者积极报送作品。投稿内容可参照养殖场景类、装备类、种业类、流通加工类和“现代化海洋牧场+”类进行,重点关注桁架式养殖平台和重力式深海网箱,以及金鲳鱼、鮸鱼、花鲈、军曹鱼、大黄鱼、石斑鱼、高体鰤等品种,从牧场自然风光、装备风采、“繁育推”一体化场景、建设成果等方面,实现用影像记录美丽瞬间、讲述生动故事、传播渔业文化。(作品创作时间必须为2021年1月1日以后至202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