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八闽文脉·风物 三明糟菜:客家人悠远的乡愁三

发布日期:2024-06-28 14:09 浏览次数: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然会有几道与“酒糟”有关的菜品,如:酒糟肉、酒糟鱼、酒糟兔、酒糟蛋、酒糟饼、酒糟田螺、酒糟牛扒、酒糟毛豆……

  酒糟又叫红糟,是用红粬、稻米酿酒后的余渣。这些糅合了酒糟香味的菜品,经过精心的烹制,每一道都传递着乡音乡情。经过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糟菜联系的是血脉、是亲情、是记忆深处的故乡。

  从北方到南方,从平原到丘陵,福建客家先民的迁徙促成了各类糟味菜品的相逢。

  三千多年前,越国因攻打楚国失败而分崩离析、走向灭亡。越王室一部率领残众逃入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东部,与这里的原住民融合,并在战国晚期建立了古闽越国。

  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古闽越国,加强实质性管治,大量的闽越土著逃到山林峡谷,繁衍生息。

  东汉末年至两晋,中原战乱频繁,逃避战乱的中原人民纷纷选择交通闭塞的福建山区作为避难所。

  在漫长的南迁跋涉中,人们需要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他们发现,经过酒糟发酵后的食品可以长期保存不坏,且味道香浓。

  当客家先民来到这片“世外桃源”时,糟食也随之扎根在八闽大地,与当地丰富的物产结合,演绎出诸多的美食文化。

  婚迎嫁娶、寿诞节气,全族上百人在厅堂里一起聚餐。这种脱胎于中原传统的家族式饮食风俗,在客乡被延续传承,各类糟味美食也被摆上了餐桌。

  这些糅合了乡音乡情的糟味菜品,连同那一抹糟香,经过时间的洗涤,成为血脉的联结、亲情的凝聚、宗族的延伸、土地的联系。

  南迁的客家人早已定居下来,传统的围龙屋和客家人的民风民俗,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下来,这是他们的根,也是他们的魂。

  红糟是天然的食用色素和理想的调味品,除了使菜肴色泽艳红、令人胃口大开外,还能提鲜增香、去腥解腻,因而频频被厨师挑选使用。

  此外,酒糟还具有温中散寒、行瘀止痛等功效,食之有益。清代赵其光的《本草求原》记载:

  (酒糟)辛,热。除冷而助湿……惟敷风寒扑损,行瘀止痛,及浸水洗冻疮,敷蛇咬叮蜂毒效。

  而要制作出优质的酒糟,就需要从糯米酒中提炼滗取,农家将这一做法称之为“压酒”。

  首先,用小勺把酒缸底的糟汁舀起,小心地倒进白布袋里,在缸底露白前轻轻提缸倒出所有糟汁,然后将白布袋悬空吊起,下面放一容器盛装布袋滤出的酒汁。

  一小时后,布袋口收紧,容器上方支一副豆腐架,置簸箕、扎布袋,再放上木板,压上石磨,酒汁就会争先恐后从布袋中渗出,滴答有声,当最后一滴米酒流进酒盛,酒糟应运而生。

  新滗出的酒糟红而不艳、润而不老、鲜而不烈、醇厚凝重,全身散发着正宗的糟红色,香气悠远,这样优质的酒糟是糟菜美味的关键。

  谈起闽菜里的红糟菜肴,自然少不了红粬酿酒剩下的红糟。红粬酿造黄酒是福建独特技艺,大田红粬古法制作技艺沿袭700多年历史,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

  客家人爱米酒,普遍有自酿米酒的习惯,其酿酒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唐代,三明宁化县和尤溪县便有民间传统工艺的制酒作坊。宋代,三明沙县的酿酒业已初具规模。

  北宋末年,医学家朱肱曾经撰写《酒经》三卷,对黄酒的加工流程作了详尽的剖析分解,不过福建客家酿酒方法,更接近朱肱的另外两篇著述——《武陵桃源酒法》和《冷泉酒法》。

  《酒经译注》关于《武陵桃源酒法》《冷泉酒法》的记载(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而客家主妇大多是精通客家酿酒方法的能手。她们通常会选择又长又细的糯米作原料,先将糯米洗净浸透。翌日,蒸熟后将其倒在簸箕内摊凉,或用冷水淋凉,此法叫作“淋酒”。

  把摊凉的糯米饭平铺入酒缸底,撒上一层红粬,再铺一层凉米饭,如此反复,最后注入冷水,米与粬在发酵中渗透融合。

  虽然没有北方酒的浓烈醇香,却更好入口,且可以驱寒祛风,滋补养生。由是,客家人以米酒为媒介,与当地土著交往,沟通感情、融洽关系、和睦相处,共创一片家园。

  “清明茶,谷雨酒”,九月初九重阳日至翌年谷雨,都是客家人酿冬酒的黄金时期。

  那一天,百家炊烟袅袅,糯香千里弥漫。“新糯造酒满洋香”,便是客家人对造酒现场热闹非凡的描述。

  新酿的糯米酒,用古老的锡酒壶盛装,之后锅水吞温,蒸汽氤氲,诠释着别样的一份热情与温暖。

  日积月累中,三明客家人运用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酒糟,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糟香美食。

  比如,在清明时节吃酒糟蕨菜,就是客家人对自然馈赠和时序变更的信任与尊重。

  春分、清明前后,每逢雨过天晴,闽西南山区漫山遍野的山蕨争先恐后从地下冒出。

  春分前后,蕨菜长遍了闽西北的山野,它与酒糟搭配是糟菜的经典代表。(马骏 摄)

  蕨菜性凉,蒜苗性辛,是很合理的食物搭配,入锅后再舀两勺灶边的酒糟,立即让菜肴香气扑鼻,诱人垂涎。

  酒糟肉的历史十分久远,南北朝的后魏人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对糟肉作过详尽的描述:

  春夏秋冬皆得作。以水和酒糟,搦之如粥,着盐令咸。内捧炙肉于糟中。着屋下阴地。饮酒食饭,皆炙噉之。暑月得十日不臭。

  1500年前的先民发明了制作酒糟肉的手艺并延传至今,其生命力之旺盛、受大众之青睐,令人惊讶。

  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枚,在其编著的《随园食单》里关于“糟肉”的描述则更为简单,只寥落七字:

  越自然的加工,越返璞归真;越古老的烹调,越有家的味道;越平民的食物,越有长久的回味。

  那酒糟肉通常静卧在后厨的一只古色古香的陶瓷罐里,每当思念家乡时,便从陶瓷罐中取出几块,悉心烹调后放至瓷盘中,酒香扑鼻、直沁心脾,接着浓香蔓延,洒满整个厅堂。

  酒糟肉过去是客家人珍贵年节菜肴,后经不断改良,成为闽菜的一道经典菜品。(卓庭辉 摄)

  酒糟巧妙地化解了猪肉的油腻,几大块五花肥肉软润柔滑,晶莹剔透。糟香肉香混合交融,不仅没有相互冲淡与抵消,反而演绎得更加醇香四溢。

  用筷子夹起一片五花肉,糟红渗透肌理,玲珑欲滴。抿一口,浓滑鲜美,回味无穷。糟肉“哧溜”下肚,芬芳在口腔萦绕、流连……

  客家人在制作酒糟鱼时,一般会选取半斤左右的鲫鱼、鲤鱼、草鱼或是青鱼进行腌制,然后将其晾到半干,再放进酿好的米酒坛子里封存。十余日后取出,或蒸或煮,与酒糟同沸之。

  糟鲞——冬日用大鲤鱼,腌而干之,入酒糟,置坛中,封口。夏日食之,不可烧酒作泡。用烧酒者,不无辣味。

  此外,客家餐桌上的著名糟食还有南霞红糟鳅、红糟泥鳅粉……这些美味糟食既可上得厅堂招待贵客,也可走入寻常巷弄撑肠拄腹。

  夜市里依然飘荡着醇厚的糟香,一碗酒糟肉滋养着几代人客家人的记忆,也润泽着旅居外乡的客家游子的思乡情绪。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