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04 11:39 浏览次数: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渔业“资源节约、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发展目标,突出产业发展高素质,聚焦生态环境高颜值,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省水产养殖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福建全省养殖水产品产量559万吨,同比增长6%,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5%。
大黄鱼、鳗鲡、牡蛎、鲍鱼、紫菜、海带、花蛤、缢蛏等特色大宗优势品种养殖规模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201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海洋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着力建设“海上粮仓”,坚持以“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为主要方向,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进养殖业“蓝色转变”,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布局和规模,推动浅海滩涂养殖向规范化、生态化转型,引导发展智能化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全塑胶渔排养殖、陆基工厂化全循环海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
“十二五”以来,福建省政府设立种业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水产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工程。2018年福建省安排省级以上财政专项7亿元以上,用于支持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等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项目。
福建省积极创新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渠道,探索深远海养殖由地方国有企业或装备制造企业投资然后承租给养殖企业的新模式;争取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支持海洋渔业产业试点,宁德市获得15亿元贷款支持。
多年来,福建省着力实施水产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全省累计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26万亩,规模50亩以上的池塘基本实现改造;建设陆基工厂化养殖基地2500万平方米、环保型全塑胶养殖网箱2.8万口、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668口。经过改造,福建省设施养殖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福建积极培育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水产种业基地,省级原良种场达到29家,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和国家级大黄鱼重点实验室落户宁德。
福建省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大型国有企业等,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全塑胶渔排、深水大网箱、深远海养殖平台的装备研发,推广水产养殖物联网、信息技术,为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同时,通过实施石斑鱼、罗非鱼、紫菜、鲍鱼、牡蛎、海带、对虾、河鲀等种业创新与创业化工程,初步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大黄鱼、石斑鱼等优势特色养殖品种种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
福建省政府专题研究宁德市三都湾海上养殖升级改造和清理整治问题,推动实施三都湾海水养殖转型升级“三年计划”。2018年,福建省全面完成了67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与发布工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控、优化养殖空间布局、超规划养殖整治、养殖污水处理排放治理等工作。全省累计清退不符合规划海水养殖面积19648公顷、淡水养殖面积61万平方米,水产无序养殖得到有效遏制,养殖环境明显改善。
福建省大力推广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外海筏式吊养、海水立体综合种养、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增殖渔业等生态养殖模式,持续开展国家级质量安全出口示范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创建,实施“渔业+标准化”行动,建立了涵盖水产育苗、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各环节的标准体系。
目前福建全省各类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达60多万亩,省地方标准达103个,基本实现养殖生产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示范辐射规模化。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系统,全省5000多家水产养殖企业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与市场监管顺利对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