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文明关注|三明:小城有“大爱” 老少两相宜—

发布日期:2024-05-20 08:27 浏览次数:

  小城有“大爱” 老少两相宜——三明突出服务“一老一小”,突出关注特殊群体,打造“大爱三明”

  2021年以来,清流县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东进、西扩、南移、北展,以“绣花”功夫和“冲冲冲”作风,聚焦“居住、交通、水环境、风貌、管理”五大品质提升行动,造业态、提品质、聚人气,塑造山水城市美丽新形象,城镇化率达到51%,首次突破50%。

  【党代会报告摘要】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促进共同富裕。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更幸福。

  “老家在哪?家里人都来三明了吗?”“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协调解决?”……1月16日上午,又一场“周末早餐会”在三明市举行,市领导与全市19名农民工代表共进早餐,边吃边聊。

  在轻松的氛围中,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领域的农民工代表畅所欲言、吐露心声。市领导就代表提出的劳动待遇、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关爱等问题现场办公。

  这样的“周末早餐会”自去年10月起已举办多场,涉及环卫工人、企业家、残疾人等多类群体。而早餐会的背后,是三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民办事解忧的决心。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之一,三明日前拉开了全市广泛开展“大爱三明”主题活动的序幕,让一老一少和更多共享发展成果,打造新时代三明精神文明新品牌。

  “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们可以随时在驿站添热水,还可以用微波炉加热饭菜!”新年伊始,三明一批新的环卫工人爱心驿站投入使用。

  这些爱心驿站虽然不大,但饮水机、微波炉、急救药箱一应俱全,解决了过去喝水难、吃饭难、休息难、充电难等实际难题。“以前累的时候只能在路边坐坐,现在干起活来心情更好了!”从事环卫工作已30年的张兰兰忍不住对这个“港湾”点赞。

  此次新增的爱心驿站,就是在首次环卫工人“周末早餐会”上,由环卫工人代表提出的建议之一。早餐会后,三明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召开协调会,讨论如何推动落实。截至目前,59座环卫工人休息驿站已在三明落地。

  除了爱心驿站,还有“青心”驿站。快递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风里来雨里去,却常常没有歇脚的地方。三明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共青团三明市委及爱心单位,依托税务、供电、银行、移动营业厅等场所,设立了82个快递(外卖)从业人员“青心同行”驿站,让他们“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伤可用药”。

  开展“最佳城市美容师”评选活动,发放环卫工人节慰问金、高温补贴,优先帮助外地籍环卫工人解决落户问题,举办全市环卫工人节技能竞赛,建设快递(外卖)从业人员权益维护中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事办在实处,也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1月22日上午,清流县大路口村村部格外热闹。全村47位70岁以上的老人欢聚一堂。

  说起长者食堂,69岁的村民黄芳济特别激动。开业前夕,老黄忙前忙后,帮着搬抬家具,收拾厨房。3个月前,三明市领导来村宣讲六中全会和党代会精神,并召开座谈会让大家谈困难,老黄第一个发言:“我们村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就有119名。子女在外工作,留守、空巢老人吃饭很困难,能不能建个食堂,让大家伙吃上热饭?”

  老黄没想到,事情当场就敲定。市里帮助向民政部门协调建设资金,两家本地企业主动承担一部分费用。食堂地点就定在村部旁闲置多年的原卫生所,食材由村干部、老人代表共同协商采买,烹饪就交给村里专门从事流水宴席的团队。

  不但有地儿吃,还地儿玩。“在提供餐食的基础上,拓展功能,成立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们有固定的吃饭、活动场所。”大路口村陈梁说,村里还将通过各方渠道筹措资金,并尝试引入第三方社会服务,推动中心常态化、规范化运营。

  三明地处闽西北山区,地广山高,青壮年大量外出,老人“吃饭难”普遍存在。三明大力推广长者食堂做法,健全“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配餐送餐就餐”机制,托起老人的幸福晚年。

  去年10月,三明市区首家标准化长者食堂——三元区万寿延长者助餐服务中心启动运营。在政策补助下,困难老人只需花费6元就能吃上“量身定制”的一荤两素、一饭一汤。眼下,三明各地建成6个“长者食堂”,47个老年助餐点,惠及老年群体近万人,同时实现助餐服务与医养结合、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叠加融合。

  寒假来临,但建宁县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的谢晨曦对这学期的课外衍纸课程仍意犹未尽。

  “我最喜欢‘复兴少年宫’里的衍纸课,把纸条卷成不同形状组成一幅美丽的画,真的很有成就感。”谢晨曦展示着自己的衍纸作品,兴奋地说,“在这里不仅可以做手工,还能认识很多新的朋友!”

  上月,建宁县首家乡村“复兴少年宫”揭牌。成立后,依托学校和少年宫资源,“复兴少年宫”与“四点半学校”服务融合,每周五下午和周末都开展道德培育、文体娱乐和劳动实践活动。腰鼓、鼓号、扎染、剪纸、点钻画、衍纸艺术……20多种课程选择让孩子们目不暇接。

  “老师专业、课程免费,孩子也能增长见识、学习本领,家长们很放心也很支持。”县乡村“复兴少年宫”有关负责人徐帅敏说,“这里是城郊小学,进城务工子女多,全校1131名学生中双留守儿童有165名,甚至一些班级留守儿童达20多名。”

  徐帅敏介绍,虽然这学期开展课程的时间不长但是反响很好,下学期将为孩子们提供腰鼓、秧歌舞、灯笼制作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

  今年春节,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异地过年,让爱“不缺席”成为许多社工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方向。

  最近,三明市阳光社工走进沙县区高桥中心小学,教孩子们制作小吃,并告诉他们春节的故事;扬帆社工与三元区3所小学设立“社校联动试点”,针对留守、困境儿童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模拟法庭表演及“龙舟传承”等研学活动……微光成炬,各方善意,汇聚大爱三明。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和谐文明之城”,亦是三明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旨在推动共享发展再上新台阶。

  虽然经济底子不及沿海厚实,但三明始终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最高标准,从山区实际出发,突出服务“一老一小”,突出关注特殊群体,实施建立起“周末早餐会”“居民夜谈会”等制度,问计于民,精准施策,将群众急难盼愁之事,落到实处、细微之处。

  放眼三明,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打造家门口的微游乐园,到为农民工、残障人士解决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一批教育、卫生、养老、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正在滚动实施,一件件民生小事无不彰显着的为民情怀。三明也正在探索一条实现全体居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大爱三明”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