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心安此乡-江西法制网?三明讲的是什么方言

发布日期:2024-05-11 10:25 浏览次数:

  “来了老北站,都是老北站人。”6月14日,记者走进南昌市红谷滩区凤凰洲街道老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条横幅。

  都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然而有一群人,为了照顾儿女的家庭,选择在“鬓毛已衰”之际漂泊异乡,他们被统称为“老漂族”。

  老北站社区有2309户常住人口,有“老漂族”的家庭占五分之一。为了能够让“老漂族”融入社区生活,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今年年初,该社区建立了“老漂族”驿站,并且开展各类活动。一些“老漂族”渐渐走出家门,与本地居民玩到了一块儿。

  58岁的杜三明曾两度来南昌,一次是在2013年,只来了3天就回了老家甘肃;一次是2019年,一直待到现在。

  6月14日7时,杜三明早餐吃了两个白面馒头。他和爱人爱吃面食,来南昌4年了,还是不习惯南昌的辣。他们跟儿子儿媳一起住在老北站社区丰和新城北苑小区,房子是杜三明交的首付。通常,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晚饭,但他们和儿子儿媳的口味不太一样。

  老北站社区党委书记陶金龙帮杜三明找了份家门口的保安工作。吃过早饭,老伴留在家里带小孩,他去上班。

  “师傅,麻烦你过来把车挪一挪。”在小区的建筑垃圾堆放点,一辆白色汽车停在垃圾箱前面,妨碍了施工人员倾倒作业。杜三明巡逻到此,立马联系车主。过了一会儿,问题就解决了。

  小区里不少人认识杜三明,不时有居民向他打招呼。平常主动给人搭把手,见事做事,让杜三明积攒了好人缘。陶金龙说,不少居民向他反馈这位甘肃来的保安人很好。

  一周工作六天,杜三明说,农民最擅长吃苦,在老家时他就是一边种田,一边打工卸货,就是这样攒了点钱。

  “现在生活还不错,每月工资3400元,比在家种田收入还高些,平时我还能存些养老钱。”杜三明闲暇的时候,还会参加老北站社区“老漂族”驿站的活动。

  2013年,儿子考入江西财经大学,在大西北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杜三明第一次来到南方。

  来南昌的第一天,杜三明就中暑了。把儿子安顿好,两天后,杜三明便赶紧回了甘肃老家。

  2019年,儿媳生了娃娃。为了照顾小两口的家庭,杜三明和老伴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南昌。

  来南昌的第一年,杜三明心里更多的是迷茫。老伴包揽了带孩子的一切事宜,杜三明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向来闲不住的他,在其他小区找了份保安的工作。然而,听不懂方言成了一大难关。

  “南昌线我听不懂,登记电话号码的时候,我请人家说普通话,但说多了,人家也会不高兴。”这种事一多,杜三明的工作难免会出些问题。

  老北站社区的“老漂族”刘玉霞也吃过方言的亏。刘玉霞来自安徽,因为不会说南昌方言,菜贩子卖菜给她会比本地人贵一点。“我虽不会说,但却听得懂一些,当时我就批评了菜贩子。”刘玉霞说,之后几回再去买菜,老板难为情,会多送她一些菜。

  杜三明放弃了家乡适应多年的生活,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昌,身边没有知心的朋友,人际关系都得“从零开始”,这种落差感,鲜为人知。

  陶金龙是为数不多了解杜三明苦楚的人。2020年,他当时是杜三明工作地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副主任,他想帮一帮杜三明。

  陶金龙帮杜三明重新找了一份保安工作,工资比之前高,地点就在杜三明住的小区。他找到保安队说明杜三明的情况,请他们平时互相照应。和善的同事、不错的薪资、越来越适应的生活,杜三明努力工作的同时,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2022年11月,陶金龙出任老北站社区党委书记。他带领着社区建设集中晾晒点、电动车充电设施有社区居民提出小区没有乘凉的地方,陶金龙便立马着手修建了两座凉亭。

  亭子建好了,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本地老人在这里聊天。每每经过,陶金龙心里会想,如何能让社区里的“老漂族”也走出来、交朋友,一起参与社区活动呢?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老漂族开启新生活的核心区域,提升老漂族幸福感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陶金龙想,社区还缺少一个供老漂族与本地居民交流的平台。

  怎么让人进来呢?陶金龙找到了热心阿姨陈界齐。“陈大姐虽是本地人,但她却是社区的灵魂人物。”陶金龙说,陈大姐平时热衷在社区里组织活动,在社区有很多朋友,其中就有“老漂族”。听说社区建了驿站,陈界齐拉着相识的“老漂族”加入了进来。

  平台搭好了,登台表演的人便少不了。“老漂族”驿站几乎每周都会组织活动,本地的、外地的都会来参加。

  6月8日,“老漂族”驿站组织了一场文艺活动。活动现场,一位耄耋大爷挥毫泼墨写下八个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引得在场的人赞不绝口。稍后,刘玉霞表演了一段黄梅戏。

  刘玉霞对社区的印象不错。几年前,她在办理异地医疗保险转移的时候,需要社区的证明材料。原本以为要很长的时间,但没想到她跟社区一提,证明很快就开好了,之后的程序也很顺利。因此,当陈界齐提到一起加入“老漂族”驿站时,刘玉霞便积极响应。

  为了提高“老漂族”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社区还召集网格员寻访老人们,建立“老漂族”服务档案。档案里面记载了老人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等,以便提供精准服务。在这里,网格员起到了“穿针引线”作用。

  “之前老漂族反映南昌方言难懂,我们便开了南昌话课堂,让本地老人来教一些日常方言。”如今,刘玉霞的南昌方言讲得不错,有时还能教杜三明说上几句。

  今年3月,陶金龙又拉了个“老漂族”志愿队微信群,里面有30个人。“我们原本是想组建一个老漂族文艺志愿服务队,不过后来社区组织其他的志愿活动,大家也会主动参加。”

  陶金龙说,在南昌开展“创文”“创卫”工作的时候,“老漂族”志愿队里的不少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社区公共区域卫生清扫工作。今年5月,红谷滩区政协委员、老北站社区凤凰苑小区业委会代表、物业代表和“老漂族”代表们在社区新建的“红谷连心亭”开了一场讨论会。针对凤凰苑小区外围停车位规划问题,“老漂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车位如何建?改造资金谁来出?改造之后如何管理?经过一番讨论,代表们达成了共识。“老漂族”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最后成为“主人翁”,陶金龙是这场改变的见证者。

  6月8日当天,文艺活动结束后,陶金龙翻了翻手机,看看群里都在聊些什么。一分钟前,陈界齐在群里发活动的照片,大爷的书法作品又引来一群人的点赞;几十分钟前,一位阿姨拍了自己做的菜发到群里。

  现在群里的人数还是偏少,陶金龙构想着今后发挥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力量,将更多像杜三明这样的“老漂族”吸纳进来。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