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常见问题

行业新闻 企业新闻 常见问题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德清珍珠掀申遗热潮淡水珍珠

发布日期:2024-04-19 14:55 浏览次数:

  放眼神州大地,我国13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至今灿若星辰。

  今天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借着6月11日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宣传片今天正式上线。

  德清县副县长王振权表示,通过这个小视频,能够在不到5分钟内,让更多人感悟我国“德清珍珠系统”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掀起德清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高潮。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是人工养殖珍珠最早的国家。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发明了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并在当时的德清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这是世界珍珠养殖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发明,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重要地区,据记载,当时就有5000多个家庭从事珍珠养殖。

  德清建县1800年,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水质优良,具有古老而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特别适合淡水蚌的生长繁殖,玲珑高洁的珍珠更是这片水域孕育的珍宝。而德清和珍珠的渊源还不止步于南宋。

  1967年,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和深加工技术奠基人沈志荣先生在继承叶金扬古老珍珠养殖技术的基础上,相继攻克人工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提高珍珠质量技术、三角帆蚌(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为我国现代淡水珍珠的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经过55年的发展,目前德清珍珠已从单一养殖衍生出众多加工产品,形成集珍珠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目前,德清淡水珍珠养殖约5000亩,从业人员近3000人,上下游带动就业超2万余人,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过70亿元,珍珠深加工总量1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

  随着人工育珠技术的发展,德清人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域资源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同时,德清还打造了以珍珠博物院为基地的珍珠文化展示窗口,热闹非凡的旅游研学、夏令营,让孩子穿越千年,通过直观的感受、开贝采珠等沉浸式体验,活化了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让文化遗产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2016年4月,德清县成立了德清珍珠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以南宋时期叶金扬在德清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基础。

  通过创新改进的淡水珍珠养殖模式、加工工艺和利用体系,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珠蚌繁育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鱼蚌混养技术、珠蚌生态功能应用、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传承等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2017年6月,德清珍珠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德清县正式启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2019年7月,“德清珍珠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传承。习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王振权表示,当珍珠博物院游人如织,成为网红打卡地;当珍珠始祖叶金扬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当德清珍珠名扬四海,化身为世界级名片,“德清珍珠系统”这项农业文化遗产就真正“活了起来”。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