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0-27 19:30 浏览次数:
新民晚报讯(记者 杨洁)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10月25日至26日,第四届“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代表,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近80家单位、逾150位嘉宾出席本次会议,共同开展深入探讨交流。
会议开幕式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祥明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拥有广袤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走向深蓝、发展深远海养殖的空间潜力巨大,已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比如,渔机所设计、青岛国信集团投资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投入运营,第一批养成的大黄鱼已经走上餐桌;东海所技术支撑的围栏式海洋牧场在多地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黄海所、南海所等也在深远海养殖品种、装备研制上持续发力等。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能够充分交流深远海养殖前沿技术,推进深远海养殖科技与产业合作,共同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赋智赋能。
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说,东海所作为国家级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自2005年起就开展了深水抗风浪网箱等一系列深远海养殖装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大黄鱼抗流、优质新品系已培育至第二代,建立了大黄鱼蓝色食品认证体系与标准。
会议有17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内容涵盖深远海养殖技术与可持续水产养殖、种质创新、深远海养殖新视角和新机遇、全链数智化与蓝色食品认证、养殖工船系统研究、德国和日本深远海养殖情况、中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展望、传感系统开发、热泵应用潜力、南海金枪鱼人工养殖、国信1号养殖工船研发运营、印度尼西亚水产养殖现状与机遇、八角形养殖水舱流场仿真研究、中国深远海养殖模式及实践、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技术创新、深远海养殖网箱浮式风机动力响应等。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