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2-23 17:10 浏览次数:
近日下午,记者到达晋江深沪璧山村的码头边。一眼望去,无数中大型的淡蓝色渔船齐整静泊海面,时有三两只海鸥飞过,个别渔工在做船体修缮。
记者试着从中找寻那艘号称我市最大的渔船,久久不得分辨。在晋江深沪渔业协会陈文伟秘书长带领下,才找到船头编号为“闽晋渔05462”的大渔船。船身长52米、宽8.5米、重500多吨,按楼房来算,大概有17层楼那么高,是目前全市最大的渔船,深沪有12艘这样的渔船。
记者从船尾跳上“闽晋渔05462”。整个船尾约5米长,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巨大钢架架着的白色绳团,走近一看,尼龙绳有成头大小。“这是放网用的绳子。”陈文伟说,两条绳子所拉的网大概有500平方米。进入船舱,舱内光线通明,泛着一股淡淡的鱼腥味。一排镶嵌在船舱壁内长约10米,高约2米的朱红色柜子吸引了记者。“海里捕到的鱼都是先放在这个冰柜里速冻,这些柜子能装几千担的鱼呢。”肤色偏黑的船工小王告诉记者。
记者走上船舱第三层——连在一起的船员寝室和驾驶室,整个船舱设计新潮,用的是黄色木地板拼合,靠船尾位置还有一台32吋的液晶电视。船员寝室有2张砌墙木质床铺,分上下铺,设有空调。“我们就在这床铺上连续睡上一个月。”小王说,海上的日子,如果遇到一片鱼多的海域,除了用五六个小时的时间来休息,其他时间都得工作;鱼少的海域,则睡觉、喝茶、聊天、打牌、看卫星电视等打发时间。
驾驶室另有天地。正窗门上有6个窗户,长约2米、宽约1米的银色控制台上有数个控制按钮。“这个根本不需要人驾驶的,是全自动的。”陈文伟说道。走上船舱顶层,沿着舷墙两边排开的大灯泡分外显眼,细细数来,共64盏。“这就是灯光围网。”陈文伟说,夜里在海面打开这个灯,然后鱼就会向船聚集,钻进布在船底的渔网。除了高科技作业方式,网住的鱼也是用机械吊臂拉上来的。
大股东老张说:“这艘船价格是1500万元,由渔民合股出资购买,去年10月份开始下水,造这样一艘船大约需要8个月,配备卫星导航仪、气象传真机、彩色水平探鱼仪、吸鱼泵、动力滑车等先进助渔设备,还设置冷海水保鲜及急冻冷藏舱,自动化程度高,渔工劳动强度低。”
璧山村是一个渔村,渔业产量占整个深沪镇的50%以上,这里的人大多世代捕鱼为生。回顾捕鱼史,老张津津乐道:“最早的时候,用的是木船,只能就近沿海捕捞,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20多米的钢铁船,2000年以后换成了30多米的拖网渔船,再到现在的灯光围网的先进科技大型渔船,俗称‘三脚虎’。”
老张指着“闽晋渔05462”后面一艘约30米的渔船说道:“今天这样的天气,这渔船是无法出海的,我们这个船就可以。而且那渔船只能开200多海里外,我们的船能开到500海里—600海里外,开得远自然捕捞的鱼也就多了。”老张说,外海的渔业资源丰富,向外海扩张作业是必然趋势。璧山村沿岸旧式渔船都将逐一淘汰,换成“闽晋渔05462”这样的大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