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28 22:00 浏览次数:
在长江的滋养下,红安新庙村如星星般璀璨,渔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悄然崛起。转眼已至年底,红安的乡村池塘中正在热火朝天地捕捞年鱼,鲢鱼、鲤鱼、草鱼等品种成为农户们的餐桌佳肴,甚至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专门养殖鲈鱼的基地悄然兴起。
2024年,红安地区水产品产量预计将达到1.8875万吨!在这片被美丽的江河环绕的土地上,隐藏着多少让人惊喜的故事。
寒冬时节,渔闲季,长江大学的方刘教授与省科技特派员一同造访红安县新庙村,与水产局的技术人员携手为七河公司的绿色圈养鲈鱼基地提供后期养殖规划及技术指导。此次的调研,一方面是带来新技术的积极推广;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联合科研奠定基础,计划安排研究生驻扎基地,助力红安渔业的振兴。
在调研过程中,方教授强调了加强池塘管理的重要性。他提到,池塘的水位需要保持稳定,定期加水、搭建保温设施,在寒冷的冬季保护鲈鱼的生存环境。而在饲养方面,增加饵料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至关重要。此外,池塘的清洁和水质管理也是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这次调研不仅是技术指导,更是对红安县渔业振兴工作的一次普遍检阅。通过对重点养殖企业的逐一指导,明年春季的渔业生产正展现出良好的开局。红安县农业农村局水产局积极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出诸多新举措,确保2024年水产品产量奋勇向前。
依托乡村特色,红安加快水产品养殖结构的调整,提出“稳定常规品种产量,加大特色品种比重”的思路,严格施行“一鱼一产业”战略。华家河镇的新庙村,坐落于这一伟大转型的前线。
汪元松是该村七河公司的总经理,拥有20多年的水产养殖经验。近年来,汪元松返乡承包了300多亩鱼池并进行稻田综合种养超过200亩,他的努力不仅吸引了高校的关注,还促成了与华中农业大学及长江大学等的紧密合作。
作为黄冈市科技特派员,汪元松被认为是推动红安县渔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通过自己的示范,推广了“稻-虾、稻-蛙”的综合种养模式,将生态思维根植于水产养殖之中。这种新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增加了农户的收益,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2024年,红安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将上的近2.47万亩,新增的700亩正在进行推广。同时,水产局还着重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新模式,例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池塘“零排放”圈养。这些措施为整个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并确保了养殖环节的环保标准。
红安县水产局负责人刘汉诚表示,养殖面积的稳定增长及“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为家庭提供可靠的水产供应。到目前为止,2024年已核发养殖证133份,核发面积达10608亩。红安正在全力以赴确保池塘养殖持续健康。
绿色科技的引领也是本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安以科技支撑、校企合作为导向,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五大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未来的发展中,红安还将注重休闲渔业的融合与发展,整合观光、餐饮、垂钓等多重元素,将这一地区打造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目的地。预计2024年,红安的休闲渔业将接待游客超过14.85万人次,产值达到约34580万元。这无疑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
当然,在推动水产养殖发展的同时,红安县农业农村局也未忽视养殖过程中的安全监管。他们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持近乎完美的合格率。通过细致的检查与指导,红安县力求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做到尽善尽美。
在方教授的引领下,红安新庙村的鲈鱼养殖无疑将在未来展现更为广阔的前景。通过科技与生态的结合,推动水产业的振兴,红安不仅振兴了乡村经济,更将生态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农户心中。作为水乡红安的缩影,鲈鱼养殖成为了连接自然与经济的纽带,犹如白浪荡漾于长江之上,带来无限的希望与机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